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9长亭送别王实甫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思路结构。2.审美目标:鉴赏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特点的曲词,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把握女主人公崔莺莺细腻微妙的心理,欣赏分析其形象。3.文化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构成,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激趣导入经典爱情,是青油孤灯下的泛黄的线装书,它需要读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经典爱情,是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它忠贞的泪水足以哭倒长城;经典爱情,是王宝钏寒窑中的爝火,它虔诚的热力足以消熔武夫的铁石心肠;经典爱情,是哭瞎眼睛的阿炳的二泉映月;也是简·爱对罗彻斯特远隔千里的呼唤……经典爱情更是崔莺莺与张生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禁锢,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抗争。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王实甫《西厢记》选段《长亭送别》,去欣赏崔莺莺与张生的经典爱情故事。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送别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Ⅰ通读导图引路,概览全文请根据图中已有文字内容,概述文章要点,在①②处填出相应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答案①长亭饯别②写别后之痛微任务活动一把握女主人公崔莺莺细腻微妙的心理,欣赏分析其形象Ⅱ深读任务驱动,深度学习1.本文中莺莺的心理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请分析讨论。答案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莺莺与张生临别时的关键句。此时,莺莺心中自然是“烦恼”的,可是,为什么要说成是“遍人间”的烦恼呢?答案①莺莺深爱张生,母亲却硬要张生考取功名才同意;莺莺内心有所反抗,但在母亲面前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而张生在表现自己对考取功名的信心时,又流露出类似狂妄的意味,更使得莺莺很不放心。因此,莺莺的内心可以说是愁肠百结,这样的烦恼当然如海深,比天大。再者,对在那个时代的一位千金小姐来说,张生便是她的世界、人间。她的“烦恼”自然是“遍人间”。②这是夸张手法。这种夸张其实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遍人间”的说法也是合理的,符合她此时的心境,也是痴心语。3.结合全折,简要分析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答案①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痴情的女子。本折描写了莺莺与张生惜别的情景,她为离别悲啼愁苦,向所爱的人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一种爱极痛极的“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由此表现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②莺莺是一名重情轻利的女子。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礼教和可恶的名利思想的怨恨和蔑视。在她心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她临别时不忘嘱咐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③莺莺是一名对自己的爱情前景有着深深忧虑的女子。在分别之际,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的话语,以及“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是当时司空见惯的丈夫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留有阴影的反映,也是莺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的折射。微任务活动二鉴赏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特点的曲词,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长亭送别》不仅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还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云:“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请就【端正好】和【耍孩儿】两段曲词谈谈“花间美人”的特点。答案【端正好】典雅含蓄,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选用的是暮秋时节特有的景色: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让人很自然地就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中的名句。这些景物含蓄典雅地渲染出了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因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而且用词凝练精当,一个“染”字把客观景物(秋来变红的树叶)和主观感情(因离别而伤心)融为一体,萧瑟的秋景和悲戚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接下去一个“醉”字,把客观景物拟人化,由静而动,表现了流泪之多和时间之长,泪尽继之以血。这段文字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被称为“秋思之祖”。【耍孩儿】作者借用典故来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红泪”,形容女子非常悲伤时流的眼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表现莺莺为离别之苦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接下来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进一步抒写莺莺的心绪:伯劳和燕子就要一个飞东一个飞西了,还没有起飞分开就问今后相会的日子。“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一对有情人分离之苦的巨大和深沉。Ⅲ延读疑难探究,思维提升《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答案(观点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崔、张的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的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二)金批《西厢记》的结局昭示了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人的婚恋注重自由民主,以至“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封建社会,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曲折,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这也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婚姻模式与范本。金批《西厢记》的改动,是不符合这一美学命题的。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杂剧今知有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三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2.故事简介《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唐德宗时,进京赶考的书生张珙,经过蒲东闲游普救寺时,遇见已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张珙便借故住进普救寺。夜晚莺莺烧香时,二人隔墙吟诗,互致情意。后来,叛军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声言要掳莺莺为妻。崔母在此紧急情况下,宣布谁能献计解围,便将莺莺嫁给他。张珙于是写信请好友白马将军来救。危机过后,崔母竟自食其言,以莺莺从小已许给她的内侄郑恒为由赖婚,只许莺莺和张珙以兄妹之礼相见。张珙气愤忧郁成病。崔家侍女红娘出于正义感,热心帮助他俩相会并私下结为夫妻。崔母发觉后,拷问红娘,在红娘义正词严的反问下,崔母为了顾全“体面”,只好答应这门亲事,但逼张珙求取功名后方可成亲。莺莺送张珙于十里长亭,被迫分离。剧本最后写张珙考中状元回来,虽又经一些波折,但有情人终成眷属。3.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元杂剧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知识1.字音词语读音筵席yán蹙眉cù绣衾qīn谂知shěn揾泪wèn2.成语成语释义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劳燕分飞比喻人的离散(多用于夫妻)。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利益。3.文言字词词语解释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请,央求马儿迍迍的行行动迟缓的样子却告了相思回避同“恰”,才,刚刚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揩拭暖溶溶玉醅美酒谨赓一绝,以剖寸心续作,酬和一春鱼雁无消息指书信二、名言警句课文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主题群文通读·读送别一、“读送别”诗词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赏析】此词上片细腻地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了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离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注李叔同是弘一法师的俗名。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赏析】《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
本文标题:(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文本9 长亭送别课件 苏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0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