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历程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1)二程与理学的创立;(2)朱熹的学说;(3)陆王心学思想。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考点一宋明理学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纲呈现考点一宋明理学自主学习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①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唐代中后期,李翱和②韩愈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③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创立(1)基本内涵: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④“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⑤新儒学。(2)创立过程a.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b.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c.“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教材补遗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一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也就是说“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二、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理比气更根本;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2.贡献:将⑥《论语》《大学》《中庸》、⑦《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3.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⑧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作为官方⑨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 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理学的新发展——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其提出的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 “致良知”;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3.心学出现的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图解历史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思维启迪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这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历史趋势:三教合一。影响:儒学独尊地位受佛道的冲击;儒学吸收佛、道精华,使其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为其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重新确立了其统治地位。教材补遗“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主题程朱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特点史料呈现史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合作探究史料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史料3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读史指导1.史料1主要体现了万物的本原是“理”的观点。2.史料2中,朱熹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提出了以理气说为中心的理论。3.史料3表明宋代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儒学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综合上述史料分析程朱理学的特点。提示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问题思考1.比较史料1、2,二程和朱熹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示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史论归纳全面认识程朱理学1.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1)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2)文化上: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2.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还是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二是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主张。1.(2018天津文综,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考点集训B解析朱熹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而立,“君之尊”依赖于国和社稷的存亡,这体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从维护“君之尊”的视角肯定了“民之贵”,借此告诫君主应该重视百姓生活,关心民心向背,而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欲与天理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体现儒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2.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但是其不足以表明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且A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执行的养老制度,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这反映了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3.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天人感应B.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D.顾炎武:经世致用C解析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故C项正确。4.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主义重用特征D解析材料中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及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不能代表整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封建传统思想是指儒家思想,明清之际开始冲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为商人鸣不平”“农末皆利”可知其思想具有反传统倾向,由材料“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可知其思想强调务实,故D项正确。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自主学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李贽的思想(1)挑战①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2.黄宗羲的思想(1)批判②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③“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反对重农抑商思想,提出④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3.顾炎武的思想(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⑤经世致用的思想。(2)提出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4.王夫之的思想(1)唯物论:认为世界是⑦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认识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3)辩证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误区警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因此它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不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思维启迪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该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主张?提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提倡工商皆本。教材补遗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主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主要特点、表现及评价史料呈现史料1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可尸(执掌、承担),而抑非一姓之私也。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合作探究史料2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史料3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读史指导1.史料1中,王夫之提出“必循天下之公”的观点,抨击君主专制。2.史料2中信息“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独治”。3.史料3反映出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面,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时期社会的转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4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2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