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思想文体科技文明历程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5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①程朱理学出现的背景和内容。②陆王心学出现的背景和内容。③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④宋明理学的影响。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出现的背景。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③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价值。考纲呈现考点一宋明理学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一宋明理学自主学习一、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发展,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①“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2.理学: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以②“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误区警示1.“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而不是合并。2.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理学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时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二、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基本主张程朱理学“二程”(北宋)朱熹(南宋)天地万物的始源:③“理”;求理方法:④“格物致”;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核心主张:⑤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方法:⑥“发明本心”王守仁(明中期)思想核心:⑦致良知;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知识图解宋明理学 ▶易错易混“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思维启迪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提倡的修炼方式类似谁的主张?为什么?提示:陆九渊、王阳明。陆王心学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⑧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2.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⑨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易错点拨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思维启迪“(宋儒)狭义地强调君子与小人之分,抹杀个人的私利观,替以后加强专制皇权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据此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示: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如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影响了近现代社会,如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治化的进程。▶教材补遗“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主题程朱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特点◆史料呈现史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合作探究史料2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史料3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读史指导(1)史料1中,“二程”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理”的观点。(2)史料2中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提出了以理气说为中心的理论。(3)史料3表明宋代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儒学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问题思考(1)比较史料1、2,“二程”和朱熹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示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2)综合上述史料分析程朱理学的特点。提示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史论归纳一、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主张“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是宇宙的本原“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地位发展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评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1.继承:儒家的伦理道德。2.发展(1)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2)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用“理”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在一起;提出“存天理,灭人欲”。(3)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4)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1.(2019广东肇庆一测)《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考点集训A解析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中的“道”指的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其强调的是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出现,儒学进一步繁荣,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并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B项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D项错误。2.(2018江西百所名校大联考)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A解析二程、朱熹认为今世与古时相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从材料信息看,程朱理学借来佛教“修心”理念,希望通过改良个人以改良社会,这说明程朱理学致力于社会稳定,故选A项。3.(2018广东肇庆一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从自己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从自己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可得出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自主学习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因素: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3.思想因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二、“异端”思想家李贽1.学术上: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提出人皆有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3.哲学上:提出②“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易错提醒李贽所说的“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思维启迪明代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唱道:“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这一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女性要求解放,礼法约束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抨击和呼唤人性解放的思想。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思想家思想主张共同主张王夫之(1)世界的本原:强调③“理在气中”(2)认识论:认为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3)方法论: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工商皆本(3)学术上:经世致用黄宗羲(1)反对专制暴君统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2)提出④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顾炎武(1)发出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倡“经世致用”▶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思维启迪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提示: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2.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1)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⑥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2)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⑦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易错易混明清之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批判思想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因此批判思想在当时并未占据主流地位,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易错提醒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传统、反教条,批判理学中的不合理成分,但并不是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他们的思想仍属于儒学范畴,他们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误区警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有别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带有一定的反封建民主色彩,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但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未能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政治构想,也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并转化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绝不能将其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思维启迪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并未在当时产生明显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只是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5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2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