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4.A1[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A[解析]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1.[2017·湖南长沙模拟]陕西省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1.A[解析]根据材料“族坟墓”可知,社会生活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宗族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贫富差距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2.[2017·安徽黄山一检]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统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材料表明周代()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2.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体现的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当时周天子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体现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各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可知,周天子并未实现对诸侯的有效控制,故D项正确。3.[2017·湖南十校联考]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一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3.C[解析]根据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一位君主)之前”可知,这一做法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鲁闵公的庶兄为鲁文公之父,从宗法制的角度看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符的,故C项正确;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4.[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诸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4.C[解析]根据材料“在理论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以求恩宠”可知,材料讲的是理论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而非否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A项错误。首先,根据材料不能断定属于商周时期;其次,宗法制在理论上规定明确。故B项错误。宗法制下,由于国君“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会引发“诸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故C项正确。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给权力继承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材料主题不是婚姻制度,故D项错误。5.[2017·吉林市一调]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秦朝的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5.A[解析]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25.A2[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5.C[解析]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27.A2、H1[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7.B[解析]本题以明代不同时期玉制器皿的使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以及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据题干明后期的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能使用玉制器皿,可排除A项;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是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市民兴起”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而“瓦解传统伦理”更是没有依据,排除C项;D项仅涉及“低级官员”,忽视了“普通人家”使用玉制器皿的信息,“奢靡风气”也不符合题干主旨。2.A2[2017·江苏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1.A[解析]本题以汉代五铢钱的铸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汉武帝时由专门官吏负责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与汉朝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加重赋税负担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D项错误。故选A项。3.A2[2017·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3.C[解析]本题以三省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内容是三省内部的变化,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被废除,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故D项错误。故选C项。1.A2[2017·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D[解析]本题以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秦朝,结束于清朝,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主要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有关,材料中“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和中国社会环境及社会体制等均有较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与后来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很密切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分析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是机制问题,并非无法解释,故C项错误。3.A2[2017·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3.D[解析]本题以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于秦朝,结束于清朝,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主要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有关,材料中“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和中国社会环境及社会体制等均有较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与后来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很密切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分析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是机制问题,并非无法解释,故C项错误。12.A2、H1、H2[2017·北京卷]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A[解析]本题以北京市通州区考古发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据题干可知,考古发掘的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文物,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是在隋朝,故含有④的选项B、C、D三项都应排除。据“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知①正确;据“陶仓”(注:指粮仓)可知②正确;据“陶屋、陶仓”可知“陶”制品反映了当地古代手工业成就,“钱币”反映了当地古代商业的发展,由此可知③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13.A2[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3.D[解析]本题以北宋不同官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转运使掌一路财赋,排除A项;主管
本文标题: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A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4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