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课件
专题三收入与分配高考政治(天津专用)考点一个人收入的分配A组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6天津文综,6,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答案B本题考查分配制度。股权激励方式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B正确。实施股权激励方式不是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A错误。题干指的是“各类企业”,而按劳分配是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分配方式,故C与题意不符。企业的主体是劳动者,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故D错误。误区警示按劳分配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容易混淆。要把二者区分开来,必须明确分配方式是和具体的所有制形式相联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制度中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2.(2014天津文综,1,4分)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考点定位:股东分红、我国的分配制度。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得到的租金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每月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①符合题意;分红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②正确且切题,故选A。程秀所在的公司是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故每月工资不属于按劳分配,排除③;红利收入是入股投资的一部分收入,与股票价格波动无关,排除④。评析本题以时下流行的土地入股流转为背景,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中民营公司的有关信息排除,每月工资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3.(2013天津文综,1,4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效率与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故④错误,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答案选A。4.(2011天津文综,8,4分)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衣、口、田。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 ()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大力增加财政收入会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因而不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①错误。故选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A。导致误选A的原因在于未准确把握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又忽视了物价总水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因素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难易程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的相互关系。近年来,幸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回答下题。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5.(2018海南单科,1,2分)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公有制企业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人的工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所得而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①说法不科学。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也存在按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②说法不科学。③④正确切题,故选D。6.(2015江苏单科,6,2分)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对该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居民投资风险不断降低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④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正确。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包括房地产、理财、股票等,表明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④正确。财产性收入多元不能说明投资风险降低,②错误。财产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③错误。7.(2015广东文综,25,4分)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该系数介于0~1之间。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0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010—2014年,中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81、0.477、0.474、0.473和0.469。对比下图,不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推断出 () 2010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①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高于图中发达国家②法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效果比英国更明显③中国应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强化再分配功能④发达国家依赖以市场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2010—201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逐年下降,故①不合题意。②符合图的内容,应选。③符合题干要求且说法正确,也应选。从图中推断不出发达国家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公平的,排除④。C组教师专用题组8.(2012课标全国,16,4分)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流动人口多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与市民享受同等的权益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公平不等于消除差距,②观点错误。保障流动人口的相关经济、社会、文化权益,需要加大相应的财政支出,④错误。故选B。审题技巧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题干的信息是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9.[2012课标全国,38(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材料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图2——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答案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若考生对折线分段描述,结论正确,也可)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答出任意四项即可)解析本题为图表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解答图表题要注意六点:一是从表头读起,表头往往是图表的主旨,是我们答题的起笔或落笔点;二是把握信息间、图表间、图文间的联系;三是横比与纵比相结合,充分提取图表的各种信息;四是分读与合读相结合,有时将图表中部分相关信息合并解读,会得出新的信息;五是注意注解,图表下方的文字信息及注解往往是图表信息的补充或辅助;六是尽量点明实质、理论升华,落实到教材语言。具体到本题,回答第一小问,首先应明确图1、图2的主旨在于说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其次通过纵比看到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通过横比看清不同主体收入占比的差异;再次结合上下文,通过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概括、总结,指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第一小问所揭示的问题入手,主要关注居民收入、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并明确这些措施都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方法技巧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教材上从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但本题照搬教材答案得分有限。解答本题,必须根据材料和图中反映的我国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如材料中提到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这说明我国最低工资偏低,就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图1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就要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图2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占比下降,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考点二国家收入的分配A组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1.(2019天津文综,4,4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19年我国政府推出多项减税和降费措施,全年有望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会大幅下降。为弥补财政缺口,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国债发行量B.增加企业上缴利润C.压减公务招待等“三公”经费支出D.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扩大股票发行规模答案C本题考查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从价值观念看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在国家财政收入会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要弥补财政缺口,压减“三公”经费支出,C符合题意。减少国债发行量不利于弥补财政缺口,A错误。增加企业上缴利润与我国政府2019年减税降费的措施背道而驰,排除B。D中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与题意无关,且政府无权扩大股票的发行规模,应排除。2.(2015天津文综,5,4分)根据《经济生活》知识,结合下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呈正相关B.财政赤字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C.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抑制经济过热的手段D.经济总量提高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答案D图反映了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都有所增长,说明经济总量提高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故D正确。财政收支是依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确定的,并不总是与经济总量呈正相关,财政赤字也不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A、B错误。图反映的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是宽松的财政政策,C与材料不符。故正确答案选D。3.(2012天津文综,5,4分)下图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
本文标题:(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5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