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精编)
情景式默写带答案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景式默写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以吾一日长乎尔_,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_如或知尔_,_____则何以哉___?”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千乘之国_,_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端章甫_,_愿为小相焉。”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为国以礼_,_其言不让。”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浴乎沂_,_风乎舞雩,_咏而归。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_。”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夫子哂之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率尔而对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二、《齐桓晋文之事》情景式默写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5.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三、《庖丁解牛》情境式默写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用触、倚、履、踦等动词描绘出庖丁手、肩、足、膝等各具特色的动作,表现了他解牛技术的熟练。2、庖丁解牛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以神遇”与“神欲行”。3、“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纯熟,但在“关键”地方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四、《鸿门宴》(司马迁)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形容自己正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胜。五、《登岳阳楼》情景式默写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5.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6.《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和《旅夜书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7.《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六、《桂枝香·金陵怀古》情景式默写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的名句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7、“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8、《桂枝香·金陵怀古》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亡相继。9、“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七、《谏逐客书》1.《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2.《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3.《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4.《谏逐客书》中善于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实现了秦国的强大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若没有客卿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谏逐客书》中开篇点题,只见阐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谏逐客书》中作者列举了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列子,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谏逐客书》中作者概括秦四个先王得以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谏逐客书》中作者罗列出秦王喜爱异国奇珍异宝与音乐后,点出了秦王喜爱的理由,并提出批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10.《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答案1.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4.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6.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7.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8.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9.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0.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八、《谏太宗十思疏/魏征》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问题,他说君王如果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那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是十分荒谬的。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说“,____________”,用水和舟的关系,劝说太宗要时刻警惕与人民的关系问题。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说,如果君王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良好局面,相反,如果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可怕后果。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树长好树根必须牢固,泉水流远,泉源必须疏通的道理来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7.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___
本文标题: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9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