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6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高考生物(课标Ⅱ生物专用)第七单元生命活动调节专题16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全国Ⅲ,5,6分)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供细胞呼吸利用,A正确;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也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C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是人体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素养解读本题以组织液为载体,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体现了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易错警示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无CO2,故人在剧烈运动(有氧呼吸为主,辅助以无氧呼吸)时,CO2仍然只产自有氧呼吸,其产生场所只能是线粒体,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并无CO2产生。2.(2019课标全国Ⅱ,4,6分)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答案D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也可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所以D符合题意。素养解读本题借助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题目设置的情境——对大量失水所引发的生理变化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的考查。知识归纳水盐平衡调节的一般程序(1)首先,辨清细胞外液渗透压是升高还是降低,这两种变化引起的下丘脑的活动不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下丘脑活动增强。(2)其次,清楚下丘脑活动增强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清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3)最后,清楚水盐平衡的主要调节途径是肾脏排尿,此外,还有排汗等。3.(2019课标全国Ⅲ,3,6分)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答案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途径之一,A错误;处于炎热环境时,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途径增加散热,B、C正确;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增加散热,D正确。素养解读本题借助生物体的不同散热方式,考查考生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解释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体现了生命观念素养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知识归纳产热与散热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环境温度达35℃以上时,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4.(2017课标全国Ⅲ,4,6分)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内容。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注射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肾脏等排出NaCl与水后可恢复到注射前的正常水平,B错误,C正确。素养解读本题借助与人体内环境等渗的NaCl溶液对内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审题方法抓住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是人体的等渗溶液,其不改变机体血浆渗透压的特点,从而作答。5.(2015课标全国Ⅰ,3,6分,0.718)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素养解读本题借助Na+在细胞内、外液中的分布特点,通过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易错警示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是双向的;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6.(2018课标全国Ⅰ,31,8分)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增加葡萄糖(3)下丘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水盐调节。(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即垂体提取液中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而减少尿量。(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液体与肾小管腔内液体渗透压差变小,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中葡萄糖含量较高,因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不能对葡萄糖全部重吸收而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故用斐林试剂进行尿糖定性实验时会出现砖红色。(3)腹泻使机体大量失水而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对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形成刺激,导致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引起尿量减少。素养解读本题借助高浓度葡萄糖和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影响规律,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科学探究。知识归纳下丘脑的功能(1)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2)传导: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处产生渴觉。(3)合成与“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合成抗利尿激素。(4)作为神经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7.(2017课标全国Ⅱ,30,9分)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汗液分泌会,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分解代谢会。答案(1)舒张增加(2)增加(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4)增加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体温调节机制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实验动物分为室温对照组和高温(41℃)实验组。(1)实验组在环境温度升高时,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以增加散热量,维持体温恒定。(2)实验组动物焦虑不安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3)对照组的作用就是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实验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因此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从而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4)将实验动物置于低温(0℃)环境中,动物散热增加,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其体内的分解代谢会加强,耗氧量增加,从而通过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素养解读本题借助体温调节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问题探讨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知识拓展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的肾上腺素当人和动物接受某些刺激时,会分泌肾上腺素这种化学物质,从而使机体呼吸加快,心跳和血液流动加速。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和神经递质,肾上腺素会使心脏收缩力上升,使心脏、肝的血管扩张,使皮肤和黏膜的血管收缩。8.(2017课标全国Ⅰ,31,8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内环境及水平衡调节。(1)当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2)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增加了胃肠腔与血浆的渗透压差,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进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为细胞提供了生存的液体环境,同时可为细胞提供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素养解读本题借助内环境的作用及内环境渗透压异常造成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生命观念。9.(2017课标全国Ⅲ,31,10分)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2)胰高血糖素葡萄糖(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解析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1)给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注射降低血糖的胰岛素,可使小鼠体内的血糖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2)(3)为缓解低血糖症状应给C组注射胰高血糖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给D组直接注射营养物质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从而恢复正常。素养解读本题以胰岛素生理功能验证为信息载体,通过问题探讨考查科学探究。解后反思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的理解与相关知识的识记。10.(2016课标全国Ⅲ,30,9分)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其原因是。(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答案(1)高在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2)避免
本文标题:(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6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4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