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文学作品阅读第4讲概括内容归纳要点【2015·江西15-18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17分)《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勋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世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我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勳”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動”起来?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随着年龄增长,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注释】①九宫格: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线分成九个小格。②動:“动”的繁体字。③爨宝子:人名。后文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④弘一:人名。1.文章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6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道理:做人处世要“规矩”;做人处世要谨慎端正、一丝不苟。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人;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4分)【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情感: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认识:略。(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技法精讲考点七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7考)【教材典例】1.【七上《猫》课后第三题】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概括。解答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从这件事,“我”意识到光凭个人好恶,带着私人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2.【七下《紫藤萝瀑布》课后第一题节选】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此题需要抓住二者的特点和明显的不同之处,形成对比。眼前的紫藤萝,花朵繁盛、美丽,生机盎然,尽情开放;过去的紫藤萝,花朵稀落、伶仃,小心试探,谨慎开放。【常见题型】1.(2017.15)……表明了……2.(2016.16)……与……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3.(2014.17)你认为……会作出怎样的……?4.(2013.18)……这是为什么?5.(2012.15)这些……各有什么特点?【解题方法】1.仔细阅读问题,确定题干关键词,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代、照应,哪些方面、哪些角度。2.在文章中找到题干指定的关键词句。3.小范围搜索:锁定关键词句附近的内容。在关键词句的周围寻找答案,通常在其前后一两句内就会有部分甚至全部的答案。4.大范围寻找:放眼全篇,逐层寻找。将文章分层,分层的依据有:时间、地点的转化,人物的变化,或者同一个人做的不同的事件,以及情节的发展,等等。5.对相关层次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原文相关词句回答问题。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通顺的语句进行描述,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对相关语句进行精简,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即可。【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一题1小题、第三题2小题、第四题4小题、第六题2小题、第八题4小题、第十一题1小题、第十三题2小题、第十四题3小题考点八归纳内容要点(10年4考)【教材典例】1.【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第一题2小题】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2.【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后第二题】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逐条归纳出符合母亲所给予的“教益”的要点,如: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养成勤劳的习惯,支持“我”走向革命道路等。【常见题型】1.(2015.15)文章回忆……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2.……有哪些原因(发生了哪些变化)?3.(2012.15)“我”在……听到了哪几种……?4.用一句话或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解题方法】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内容要点概括涵盖层意、原因、特点、主要事件等。1.步骤:一“审”,二“筛”,三“整合”,四“润色”。(1)审题:确定题干要求,梳理并分析出关键词。(2)定位筛选:结合题干要求,从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有效信息。①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各层的主要内容。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划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划分。②筛选合并各段、各层意思,围绕文中对相关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述,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归纳出符合要求的要点。③注意分条罗列。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3)整合:①按分值答题。②找准概括性的词语。如果有,直接使用;如果没有,抽象出来概括。③替换词语,变换句式。删除重复、次要、无效信息。(4)润色:言简意赅,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流畅、富有文采。2.方法如下。①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词句作答。②概括引用法:先提取文段中的关键句,然后直接引用或用更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替换,形成题干所要求的答案。③概括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的关键句,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再将概括好的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在一起。④分析组合法:先提取文段中的关键句,然后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再结合文章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将它们进行组合或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五题1小题、第八题1小题、第十题1小题、第十三题1小题、第十四题2小题、第十六题5小题
本文标题:(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10 文学作品阅读 第04讲 概括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4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