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2讲轮考考点一、【2018·江西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准确理解句意是把握朗读节奏的前提。B项,“孟氏之一子之秦”的意思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或:前往)秦国;再从结构上看,“孟氏之一子”是主语,“之秦”为谓语。因此,根据主谓结构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孟氏之一子/之秦”。【答案】安抚,抚慰【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1)从“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句意来看,“抚”是“安抚”“抚慰”之义;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抚()(2)反()【答案】同“返”,返回【解析】(2)“反”是个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意为“返回”;【答案】生气,发怒【解析】(3)“愠”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意思相同,意为“生气”“发怒”。(3)愠()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答案】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主要考查“之”“以”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它们分别是“往”“用、凭借”的意思。(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答案】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解析】关键词“或”是“或许”的意思,“今之所弃”意思是今天所丢弃的。翻译时,要做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案】①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②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③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④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从施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能把握时机,抓住机会,所以取得了成功;(2)他们了解对方的需要,分别抓住齐侯和楚王的所需,因此上位;(3)他们没有明确指导孟家的两个儿子,导致其失败,这说明指导意见要有针对性。从孟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机械地照搬施家的经验,没有灵活变通,因此失败;(2)孟家儿子的失败不仅在于照搬他人的经验,并且不懂得随机应变。解答此题,至少要写出三点不同的道理或启发。5.【全品原创】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考点:内容理解概括;筛选文中信息】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参考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爱学问,另一个喜爱兵法。喜爱学问的用学术去劝说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他们的官位让亲属感到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一个儿子便去了秦国,以学术劝说秦王。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永远正确,事情没有永远的错误。以前采用的,现在有可能舍弃: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孟氏父子这才释然,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二、【2017·江西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清官周忱【明】焦竑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⑥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⑦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仓为之一空。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⑧。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注释】①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问题。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答案】D【解析】A项,“欲活之”与“无路”是转折关系;B项是主谓句;C项中的“时”用来限制“周文襄公适在京”这一主谓短语;D项,“说田里间事甚悉”中,“说田里间事”为动宾短语作主语,“悉”是谓语,“甚”为状语。所以D项的正确划分应该是“说田里间事/甚悉”。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欲活之/无路B.举朝/仓皇无措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D.说/田里间事甚悉【答案】(1)案卷,文书,卷宗(2)害怕,担心(3)道歉【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案”曾出现在“无案牍之劳形”中,在此处意为“案卷”“文书”。“恐”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如“恐前后受其敌”,此处为“害怕,担心”之意。“谢”一词多义,如同“长跪而谢之”,“谢”是“道歉”“致歉”“谢罪”之意。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案()(2)恐()(3)谢()【答案】(1)(周文襄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2)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尽量做到直译。尤其是句中的“首”“生”“抚”“毕”“去”等关键词语要准确翻译出来,其中“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注意(1)句中要将开头主语的省略成分补译出来,“生”的使动用法中,“使谁活下来”要补译出来。另外(1)句的惊喜之情、(2)句中的和蔼亲民之态,要尽量翻译出来。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4.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3分)【考点:把握人物形象】【答案】判案(周忱救活一死刑犯);救粮(周忱建议让官兵自己搬运提前发放的粮饷,避免通州粮食落入敌人手中);私访(周忱与农民聊农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三件事”,而不是概括周文襄公的形象。第1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判案的事,他为了救活一个死囚而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给他听,终于发现其中的疑点,让死囚活了下来;第2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救粮的事,他对大臣烧掉粮仓的做法持不同意见,并提出合理安排粮食的做法;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周文襄公私访的事,他与百姓一起聊天,并且清楚农事。按照“周忱+做什么”的格式叙述,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视情况可以忽略一些要点如事件的起因、时间、经过等。5.【全品原创】周忱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悟。【考点:谈启示感悟】【答案】示例:做人、为官要善良。周忱审理卷宗,抱有一颗善良之心,反复研读,只想找到让死囚活下来的办法。当他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时,不禁喜形于色,放出了这个人。周忱做人、为官的善良本色,彰显了他对天下百姓的悲悯之心。我们做人也要善良,得饶人处且饶人,宽以待人。【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探究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汲取。原文中讲了三则周忱的故事,可以从中提取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善良、悲悯、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关心民生疾苦、平易近人等,选取其中一点,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文襄公周忱审阅一个死囚犯的卷宗,打算使他活下来却没有办法,心里焦急,忧虑叹气。他让官员抱着案卷读,小吏已经读了几万字,他背着手站在那儿听。(周文襄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点头高兴地说道:“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于是放出这个人。己巳之难中,明英宗已经被俘,蒙古军队将侵犯京城,声称要占据通州粮仓,整个朝廷对此惊慌而没有对策。议事的人打算派人放火烧毁粮仓,担心敌军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其供应问题。当时周忱正好在京城,于是建议让军队预先支付半年的粮食,让他们自己前去搬运。于是,肩扛粮食的官兵络绎不绝地来往于道路。没过几天,京城粮食充实,通州粮仓为此空了。周忱巡察安抚地方时,来往都乘坐小轿子,驿站在村庄旁这样的偏僻处,也就访问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有个叫王槐云的五保户,夏天在树下乘凉。周忱来了,和他一起坐着,谈论田里的农事,周忱都很熟悉,不久周忱的随从来了,王槐云才知道与他并坐聊天的是巡抚,磕头谢罪。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技法精讲考点五把握人物形象(10年5考)【常见题型】1.(2019.11)说说××的性格特点。2.(2016.11)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3.(2013.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是个怎样的人。4.(2012.1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的品质。5.(2011.15)选文主要写了××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题思路】1.了解设题特点。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括:①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谦逊等;②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2.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故分析人物的情感应紧扣对该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3.关注评价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形象。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小贴士】中考文言文的主人公一般为正面人物,但也会选择一些反面人物或多面的人物,因此考生要区分哪些是人物的主要精神特质,哪些属于人品上的瑕疵;哪些是历史的局限性,哪些是亘古不变的复杂人性。可以参考语文教材或历史教材中的同类人物对其进行定性,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归纳概括。考点六内容理解概括(10年4考)【常见题型】1.(2015.1
本文标题:(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轮考考点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4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