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单元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第33讲邓小平理论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①“两弹一星”;②载人航天;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④信息技术的发展。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考纲要求考点一邓小平理论考点呈现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考点一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自主学习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①初级阶段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②三个有利于”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③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④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其他理论⑤“一国两制”的构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⑥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继承和发展了⑦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图解历史邓小平理论 特别提醒当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思想解放: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的框框,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思想解放:1997年中共十五大,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建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新理论。思维启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据此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提示:特点:敢于创新(试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史料呈现史料一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手、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合作探究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摘编自《人民会用脚投票》史料二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史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读史指导史料一反映了当时的“逃港问题”,揭示了“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史料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样会“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史料三阐述了“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原因: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2)据史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什么变化。答案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3)综合上述史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这最主要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品质?答案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品质:以民为本(或爱民、富民)。全面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1.主要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核心突破发展生产力。(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的步骤。(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历史地位(1)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2015江苏单科)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考点集训A解析据题干信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开放”等可以判断,这一讲话针对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怀疑和担心。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与题干所述历史阶段特征不符。2.(2012江苏单科)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解读题干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实行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而20世纪70年代末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反映了中国由思想禁锢逐渐转向对外开放,C项符合题意。考点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概念: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①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3)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②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主学习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④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4.信息技术的发展(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2)成就:1983年,研制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3)影响: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奠基(1)到1965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⑤国民教育体系。(2)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出大批建设人才。2.浩劫(1)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2)后果:使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发展(1)“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2)1977年,恢复⑥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制定了《义务教育法》。(4)1995年,国家提出“⑦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特别提醒(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2)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是在“文革”期间,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思维启迪(1)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提示: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企图,该评论针对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有何深刻含义?提示: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主题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史料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合作探究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 ——摘编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读史指导史料“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表明适应了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提高了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答案意义: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核心突破(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