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历程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讲述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有四条基本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①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科技:发明指南仪器——司南;③文学艺术:《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2.秦汉时期:线索归纳①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科技:发明并改进造纸术;③文学艺术:秦国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3.唐宋元时期:①思想: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②科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技术成熟并外传;③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相继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书画、戏曲等艺术进一步发展。4.明清时期:①思想:明清之际出现了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进步思潮,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②文学艺术:小说繁荣,绘画、书法体现了个性化的时代特点,京剧成为我国的“国粹”。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汉代儒学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百家争鸣;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③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二汉代儒学考点呈现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自主学习2.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3.特点: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③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图解历史古代中国的三种治国思想 特别提醒(1)孔子政治思想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2)道家主张恢复小国寡民的社会,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道家学派应区别于道教,道教兴起于东汉。(3)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思维启迪(1)“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说说“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孔子的“仁”指的是什么?“仁”体现在政治上,要求统治者怎么做?提示:“仁”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指的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2)韩非子认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孟子认为:“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法、儒两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提示: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主题“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史料呈现史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之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合作探究…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史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读史指导史料一梁启超对孔子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孔子是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他的主要依据是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同时孔子的各种教育思想影响着后世的教育事业;孔子不受时代局限,其政治主张对后世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建设性的影响史料二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其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民自化”指民众的自我教化、觉悟史料三体现了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主张。“圣人执要”即实行君主专制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答案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主要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广泛、深远;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2)根据史料二、三,归纳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答案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主张“中央集权”。(2)根据史料二、三,归纳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出现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现实相联系。核心突破2.诸子百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3)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1.(2018江苏南京调研)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他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考点集训C解析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C项是庄子的思想;D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2.(2018江苏南通第二次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A解析从材料中“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可以分析出该思想流派主张探讨世界的本源,无为而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该思想流派是道家,故A项正确。3.(2018江苏扬州期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B解析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的意思是说围湖造田的事情,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属于非理智状态,故B符合题意。A、C、D均属于农业生产的理智状态。考点二汉代儒学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内容(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②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自主学习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会降灾于他。(3)为人处世上,提出“③三纲五常”,以维护统治秩序。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④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图解历史从“百家争鸣”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演变 特别提醒(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孔子强调“礼”,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严格规范等级秩序;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化;董仲舒宣扬的“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则把封建统治神圣化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使儒学以外的思想销声匿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最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思维启迪(1)有人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你如何理解?提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2)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记载说明汉代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汉代儒学地位显著提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主题基于“儒学官方化”的探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史料呈现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合作探究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摘编自《祭孔的由来》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摘编自《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读史指导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据史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答案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原因。对此你有何启示?答案主要原因: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启示:一种思想能否上升为主流思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来源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从核心内容看:既宣扬“君权神授”,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又以神权限制王权。(3)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的工具。核心突破(4)从主观动机看:企图以思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5讲 春秋战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