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从经济层面叙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3.新时期(1978年以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线索归纳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同时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对外开放的重大转折,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19讲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国民经济的调整。考纲要求考点一1949—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起步和发展考点二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点呈现考点一1949—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一、“一五”计划自主学习时间1953—①1957年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②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生产力)(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④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途径(1)农业:农民参加⑤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⑦公私合营的高潮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⑧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时间1956年底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图解历史(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3)三大改造前后的中国社会变化特别提醒(1)“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这一段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几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曲折发展)、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政策重大失误)、新时期(1978年后)。(3)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以归纳为:①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②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并举。③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④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思维启迪(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段话表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2)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及举措。提示: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工业品市场需求扩大;国家要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举措: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主题基于“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探索——“一五”计划史料呈现史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合作探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应该按照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地实现。——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955年7月)读史指导史料一论述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表明“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史料二阐述了“一五”计划任务艰巨,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应该按照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地实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答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的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据史料二,归纳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答案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繁重,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应根据国情,采取可行的办法,逐步实现。(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答案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二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特点和实质1.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核心突破(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2016江苏单科)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考点集训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D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刚开始起步,没有“基本实现”,A项错误;“绿色环保观念”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B项错误;当时我国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C项错误;图中工人热情洋溢的表情展现了其投身建设的热情,故D项正确。考点二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主学习二、国民经济的调整背景(1)1958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⑥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1959—⑦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纠正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结果(1)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⑨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1971年,⑩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1975年,邓小平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图解历史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 特别提醒(1)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违背了客观规律,都破坏了经济的发展。(2)“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3)“八字”方针以农村为起点,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并不是纠正“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主题“沸腾”的岁月——“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影响史料呈现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合作探究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读史指导史料一反映了“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经济规律。“突破原订的计划”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史料二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公共食堂、幼儿园……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说明集体化的成果被明显夸大了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跃进”的核心、特点及其影响。答案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根据史料二,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特征。答案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根据上述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哪一事件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事件:“大跃进”中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综合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的背景、评价(1)背景:“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乐观的估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全面发动“大跃进”运动。(2)评价:“大跃进”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片面追求高速度。其直接的后果是核心突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2.人民公社的特点、实质(1)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具体表现在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这种生产关系调整严重背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3.运用多元史观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20世纪5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