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名称背景(条件、原因)主要内容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商鞅变法社会巨变;秦国求强;商鞅其人①经济: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政治:严格什伍户籍制,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③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④文化旧俗:“燔诗书而明法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确立了封建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统一;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①前期: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②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王安石变法社会危机;庆历新政①富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危机;克里米亚战争①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②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明治维新社会基础;统治危机;民族危机;倒幕战争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亚洲强国,但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戊戌变法民族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类别1类别2人物主要贡献历史地位共性(业绩、精神)古代帝王政治家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千古一帝统一国家,开创制度,维护主权康熙巩固统一、维护主权康熙大帝东西方的先哲思想家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时代需求柏拉图(1)政治:反对民主,主张实行寡头政治;著有《理想国》(2)哲学:理念论(3)教育:创办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1)其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之作。(2)对近代西方思想也有深远影响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革命家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定宪法,首任美国总统美国国父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维护大革命成果,传播革命精神,颁布《法典》军事天才“亚洲觉醒”的先驱革命家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推动国民革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近代民族国家的缔造者,本国人民的精神领袖甘地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圣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邓小平领导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杰出的科学家科学家詹天佑主持勘测、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它是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条铁路1913年之后,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修成粤汉铁路部分路段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为维护国家铁路权益与列强斗争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他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勇于探索实践,无私奉献,献身科学的精神牛顿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光学、数学、天文学研究方面也有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是经典力学的建立者,是近代科学之父第18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试说明命题角度备考指导1.商鞅变法1.注意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分类整合;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的差异2.注意选择改革的一两个方面,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分析理解每一次改革的特点及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2017·江苏单科,24A)3.王安石变法(2019·江苏单科,24A)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016·江苏单科,24A)5.明治维新(2015·江苏单科,24A)6.戊戌变法(2018·江苏单科,24A)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4)富国强兵是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强制推行小家庭。3.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制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促进富国强兵,而且推动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专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改变。考点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俄国工业革命。(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矛盾依然尖锐。(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考点五日本的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考点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势力。2.内容(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一、关于中国古代改革特点及其规律性认识(1)特点①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②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④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②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考题1】(2017·江苏单科,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官制变革、迁都问题和风俗习惯等角度来组织答案;第二小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六 选考内容 第18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7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