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九记叙文阅读第1讲理清思路理解词句品析语言写作方法[2019·呼和浩特14~19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4分)日出刘白羽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做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书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风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1.[2019.14]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2分)【考点:品析语言】[答案]“魅力”用得最好。开头就引起读者猜想,又统领了文章内容。[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数量词、副词或表颜色的名词等。选文第一句话中的“魅力”这个形容词就用得好。由于是开头段,可结合开头段的作用来分析。为何“登高山看日出”“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显然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统领了后文。[答案]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过渡、照应。从题目来看,极有可能考查的就是找出上一段与下一段衔接的句子。此类句子一般是上一段段末起过渡作用的句子。第三、四两段分别描写了海涅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和屠格涅夫描绘日出的情景,显然,这是作者从书本上欣赏到的日出景象。因此,它与第二段最后一句照应。2.[2019.15]文章的第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1分)【考点:写作方法】[答案]为写日出做铺垫。运用了对比或衬托的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从题目来看,这种欲言此物,却故意先言他物的写法,属于铺垫、伏笔一类的写法,其内容往往与中心(主要)内容形成对比、铺垫、衬托关系。题目所指的内容主要在选文第二段:作者先写有关落日的诗句带给人的“萧瑟”之感,再引出日出“伟大诞生”时的景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日出做好了铺垫。3.[2019.16]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考点:写作方法】4.[2019.17]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3分)【考点:理清文章思路】先写想看日出,结果却写日落;接着写了两位作家对日出的描写,然后写作者两次没有看到日出;最后才写作者看到日出的经过。5.[2019.18]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4分)【考点: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答案]作者由欣赏日出的喜悦转而进入庄严的思考,面对“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作者想到的是“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想到的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色,从而揭示出文章的象征义,表达对祖国赤诚的爱。[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能力。作者多次看日出未果,最后在飞往祖国的航班上看到了被他认为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接着引发了作者对祖国美好前景的展望。作者由黎明日出,联想到新生的共和国瑰丽的景象,作者的心情非常喜悦、激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6.[2019.19]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1分)【考点:迁移运用】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外迁移的能力。需先明确选文内容的侧重点或涉及选项所说的哪些方面或哪个方面的什么特点。A项,极力夸赞庐山瀑布的高大、壮观,选文描写飞机上看日出,也写出了它的壮观;B项,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选文写飞机上看日出,可谓站得极高,看得也极远;C项,描写落日的辉煌景象,选文开头引用的有关落日的诗句,也写出了落日的特点;D项,侧面描写高处的空寂,与选文的关联不大,可排除。技法精讲考点一理清文章思路(5年1考)【教材典例】[八下《社戏》课后第一题]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夏夜行船→→→→分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通读全文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的,根据故事情节的前后顺序可进行概括: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看标题.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串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2)看写作对象.有的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紫藤萝”便是文章的线索。(3)看地点变换.有的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看时间变换.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5)看中心事件.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这个矛盾就是文章的线索。(6)看感情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感情为线索。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1)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2)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3.从标志词入手。(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2)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3)抓住特殊词语.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等。4.从关键句入手。(1)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的关键句、中心句。(2)过渡句.这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暗示行文思路。(3)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这类句子往往很重要。5.从内容入手。(1)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因—经过—结果)。(2)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如“不解”“喜欢”“误解”等。(3)抓住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角度的变化。【考点专练】《满分训练》第一题1小题、第五题2小题、第八题1小题、第九题1小题、第十二题1小题考点二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10年5考)【教材典例】[七下《老王》课后第四题2小题]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常见题型】1.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全文,谈谈/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画线
本文标题:(呼和浩特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9 记叙文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39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