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全球化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与创新(DOC 8)
全球化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与创新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的重大进步和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基本经验之一是坚持和扩大了对外开放。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之中,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条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因而对外开放的战略也面临新的选择与决策。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应向海洋战略主导大陆战略并重转变。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新形势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非平衡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于东部地区具有临海的便利条件,具有临近港澳台和日本、韩国的地缘优势和较中西部优越的经济基础,加上中央的扶持政策,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天时、地利。但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条件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原因如下:第一,中国进入WTO以后,对外资金实行“国民待遇”,东部地区向80年代初获得的优惠政策会逐步丧失。尽管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东、西部对外开放的差异与WTO的基本规则之间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但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东、西部地区政府都支按照中国政府入世时的承诺,遵循WTO的规则参与国际分工,由政策性引导的对外开放向制度性接轨的对外开放转变。由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制度安排必须与WTO相一致,因此,在制度安排上已没有大回旋余地,而只有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与策略上进行选择与创新。第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互联网和空中运输的作用将日益增大,临海优势将会相对削弱。中国西部地区幅员面积广大,便于建设各类机场,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国内民航支线的发展,将改变西部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随着海上运输优势的相对削弱和空中运输优势的相对加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交通的条件将会发生改变。第三,中国东部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其面临的国际环境是稳定的,但进入21世纪以后,西太平洋海域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大国面临的主要场所之一,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随着西部地区临近的国际环境的缓和与改善,其临近中亚、独联体国家和南亚、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将会逐步突出起来,从利用中东、中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南亚、东南亚的市场的角度讲,中国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具有地缘优势。第四,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不相同的。在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下,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之一是将加剧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之中,东西部差距日益增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冲突也主要集中在东西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以东南沿海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战略,那将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一致,而且加剧中西部的社会冲突。上述理由表明;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有新的思路和发展。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海洋战略与大陆战略并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条对外开放信道:第一条是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侧到中亚、中东的北部“丝绸之路”。这条对外开放信道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对外开放历史,源远流长,为世人所熟知。第二条是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印度古称“身毒”,“蜀身毒道”即从四川到印度的对外开放信道。在汉代张骞通西域的同时,四川有两条道入云南:一条由成都出发,经宜宾、昭通、昆明到达楚雄,称为“灵关道”;另一条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到达云南楚雄,称为“宋提道”。这两条古道在楚雄会合后,经大理、保山、腾冲或瑞丽出境,通向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能比北“丝绸之路”还早。据周振华先生研究,印度的《政事论》和《摩奴法典》记载着公元前四世纪四川的丝绸在印度大量销售的情况。南“丝绸之路”与北“丝绸之路”在古代的伊朗境内相衔接。中国古代的第三条对外信道便是从东南沿海的海港城市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中东和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笔者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称之为“海洋战略”,把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称之为“大陆战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战略”与“大陆战略”并重。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与世界各国平等地发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济技术与思想文化,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促进交流双方的发展。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成就。但它也有三点不足:第一,对外开放偏重于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滞后,也可以说“海洋战略优于大陆战略”;第二,对外开放重在引进资本,特别是华侨资本,忽略了对国外资源,特别是对中东和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利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贫乏的国家,这些国家不惜通过万里海疆从中东地区输入石油,然后经过加工,将石化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西部与中亚、中东等石油生产国在地理位置上十分临近,为什幺不能考虑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呢?第三,自8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重在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忽略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21世纪世界上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如何开拓南亚和东南亚市场对于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21世纪中国的对外开放前景来看:不仅需要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而且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不仅需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而且需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表明:在21世纪,中国需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改善和扩大中国西部的对外开放,使海洋战略与大陆战略并重。从西北地区看具有向中东、中亚和俄罗斯开放的地缘优势与历史传统。首先,西北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接壤,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工业中心阿拉木图离我国新疆的伊宁不过四百公里左右,从喀什到中亚的最大城市塔什干也不过八百公里左右。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等独联体国家,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等都较发达,在中亚和中东地区比其它国家先进,而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则相对滞后;我国的西北地区主要是技术设备不足、一些重化工原料也需要进口,而轻纺工业则有较好的基础。双方的经济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关系正常化,使得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塔什干、吉尔吉斯等国的经济合作出现了广阔的前景。第二,西北地区与中东、中亚等阿拉伯国家临近,在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上有很多相似性,便于对外开放。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也有很多的资金,在历史上就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供应;(2)可以输入石油、天然气原料,在我国加工后,将高附加值的石油、天然气产品返回国际市场,促进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3)可以开展转口贸易,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通过长距离的管道运输送达连云港,卖给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资源的日本和韩国。由于节约了运输时间、成本,又安全可靠,对于中国、日本、韩国和中东地区都有利,因而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第三,西北地区处于连通亚洲和欧洲的欧亚大陆桥的关键部位,可以通过欧亚大陆桥将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对外开放联结起来。从中国东部的连云港出发,经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再经北疆新路或南疆新路,出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连通以后,便可经俄罗斯的铁路到达西德的汉堡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形成欧亚大陆桥。这座欧亚大陆桥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东临日本、韩国等重要工业化国家,西抵欧洲共同体,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同体等未来影响世界的五极中的四极联结起来,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构筑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关键因素有三:一是巩固和发展独联体国家、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国际环境;二是改善西北地区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解决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规范和扩大边境贸易,在乌鲁木齐建立出口加工区;三是营造和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氛围。如果说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作用,利用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的话,那幺,西南地区对外开外的重要内容则是开拓南亚和东南亚市场,促进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其特点在于对外开放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经互会的消亡,东西方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南北关系。两德统一后的欧洲共同体,美国与加拿大结合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日本为首的东亚经济圈大有席卷世界各国之势。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区域化联合对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构成了威胁,使得南北关系更加不平等。第一,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例如,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全属于资本输入对象。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属市场借款国,越南、柬埔寨等属官方借款国;中国和泰国属多元借款国。资金不足是中国西南、东南亚和南亚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二,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市场,贸易条件恶化;第三,虽然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垮台宣告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破产,但发达国家的货币体系仍然在国际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当发达国家按自己的意图变动其货币汇率时,发展中国家则深受其害,在南北关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加强南南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国西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合作就是重要的“南南合作”。从现状来看,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经济合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相互合作的领域较窄,合作领域主要是相互之间的对外贸易,至于相互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双方合作较少;二是双方的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进出口商品的品种不多,主要限于初级产品;三是还缺乏一些必要的制度性措施,例如,中缅、中越的边境贸易虽然活跃,但还不够规范。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地区山水相连,历史文化联系深远,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内部发展很不平衡,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任务,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些因素的合力将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第一,中国有12.5亿人口,中国西南有1.8亿人口,印度有10亿人口,东南亚有4亿人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市场,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在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的大背景下,扩大西南对外开放、开拓南亚和东南亚市场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第二,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资源有较多的互补性,在生产要素的组合方面也有较多的互补性。中国西南地区既有传统的落后农业,又有现代的高科技产业。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政府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建立了一批航天、航空、电子、机械工业的科研、生产基地,这些基地既有技术也有人才,可以将其生产力转化为民品生产,向南亚和东南亚出口,从而加快中国西部的工业化进程。第三,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在旅游资源方面丰富多彩,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亚热带、热带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旅游圈。为了扩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可以考虑修建从昆明到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高速公路和国际铁路,再修建从昆明到重庆的高等级公路,将东南亚与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联结起来。还可以考虑修建滇西铁路,与缅甸境内的密支那铁路通过国际协议予以联通,借助于缅甸的铁路和港口使中国西南的货物能通过“南丝绸之路”到达南亚、西亚和非洲。同时,中国森林资源不足,木材需要进口,缅甸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可供出口的量大,但工业品不足。修建滇西铁路扩大对缅甸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强中缅两国之间的世代友好关系,也有利于通过缅甸发展同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与策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和策略。一方面,西部地区需要“引进来”,需要通过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来扩大工业化的规模,提高工业化的水平,缩小和先进地区的工业化差距;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则需要“输
本文标题:全球化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与创新(DOC 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