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工业化战略探讨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工业化战略探讨姓名:周智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阎志军20040701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工业化战略探讨作者:周智伟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宋正.SongZheng列宁的全球化思想与工业化思想(1918-1923)-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工业化是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十月革命后,全球化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列宁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新变化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新阶段的全球化思想,以这一新的全球化思想为基础,同时结合俄国的实际,形成了他的工业化思想.2.期刊论文李蕊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经济前沿2005,(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中国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创造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把制造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3.学位论文冯璐璐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全球化视角研究2006当今世界,经济现代化既具有国家或者地区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之间的互动。因此,一方面需要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中东经济现代化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走势。中东经济现代化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中东工业化模式大体应归于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其贸易模式则表现为四个“大于”,即进口大于出口,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于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地区以外的贸易大于地区内部的贸易,工、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以及技术含量低下的制成品的进出口大于技术产品和技术本身的进出口。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则带有政治主导性、内部封闭性、逐强趋欧性、盲目照搬性的特点。二战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东经济现代化存在着经济关系的外源性与依赖性、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发展节奏的突发性与波动性、工业分布的条块性与偏斜性等特点。对中东经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及其依附性的特点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上的缺陷、石油、战争、民族主义、国家干预和伊斯兰教等。全球化时代的演变与定型、中东经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形成均与它之前的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历史上,中东地区的国际经济交往经历了早期接触性的经济交往——扩张性的国际经济交往——以欧洲人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交往——欧洲人绝对控制下的不平等性国际经济交往——逐渐面向世界的全方位性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影响和自身改革的努力下,中东经济现代化呈现出七个新特点,即基本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体系,私有经济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明显加强,确立起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战略,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进程获得进一步发展,经济现代化中部分主权让渡,经济现代化的劳动力来源多样化,世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突出。其总的态势是正进一步打破自我封闭的枷锁和对由中心——外围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抵触,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外向、由对西方国家被动的依附走向“自主”性的依附。尽管中东的工业化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色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少数国家已经跻身于中等或初等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东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中充满着风险和阻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但从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以及中东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来看,全球化对中东则更多的Ⅰ是意味着一种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不仅来自技术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还来自文化和政治层面。此外,在未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能源格局和大国对中东能源政策的变化、全球经济中存在发展契机的多与少,以及地区内部的人口问题、政治局势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中东经济现代化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因而未来中东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中东各国需根据自己具体的问题,面向国际和地区或国家内部,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放眼中东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东应当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寻求自主发展和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共荣共存,并在反对世界霸权的基础上建立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交往,联合国际力量致力于建立多极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最终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权益。4.期刊论文梁燕海广西工业化建设与资源配置全球化-学术论坛2002,(4)加快推进广西工业化,重要的是把握我国入世的机遇,树立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观念,把广西工业化建设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积极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主动与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加大在国际上融资的力度.5.期刊论文刘世庆.LiuShiqing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工业化的机遇、挑战、战略--以四川为例的思考与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5,(2)西部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不如东部有优势,但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经济新一轮以重化工业化为特点的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出现的水荒、电荒、工荒、成本上升和产业转移,为具有重化工业优势和廉价劳动力、能源优势的西部带来了机遇;区位劣势确实是西部的硬伤,西部地区既要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还要重视发展短小轻薄产业和临空经济;东部成本上升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6.学位论文刘申时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2008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成为从决策者、企业家到学者的共同话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它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进程,积极参与、沉着应对是上策,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外、拒绝经济全球化,只会带来固步自封,无益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便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另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力图主导这一进程。因此,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不断寻求有效的对策、紧紧抓住机遇、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自己、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做到“利大于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问题及发展趋势、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积极防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实施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历史和对比的视角,通过四个部分逐层递进地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涵义、进程、特征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重点论述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发展。7.期刊论文钟甫宁.ZHONGFu-ning全球化与小农:中国面临的现实-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全球化既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和扩散.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同时带来转变就业结构的必要性.工业化和全球化加快了这一过程,因而给农民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全球化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必要改变公共政策和公共投资的重点,将创造就业、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帮助农民实现劳动力转移作为今后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8.学位论文周慧敏全球化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动动力机制研究2004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必然给国际资本流动带来深刻的影响,就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定意义而言,国际资本流动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国际资本流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进入全球化的时期后,国际资本流动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了新的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呈现出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机制不同的规律,并把两种背景之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分别概括为贸易导向型的国际资本流动和生产导向型的国际资本流动.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因素重塑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将预示着:跨国公司沿着价值链的各个节点组建全球生产的全球经营战略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推动力,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创新性因素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引力,而传统因素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力则退居为从属地位,在推力和引力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动力机制,在新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国际资本流动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之间创新型投资为主体、发达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型投资为从属的结构模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连续十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的首位,并在2002年吸引外资数额赶超英美,首次成为全球吸收外资最大的国家.在全球化条件下,选择国际资本流动动力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将产生了的深远的影响,在不断变幻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之中的路径依赖之一则在于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并在政策上继续保持对跨国公司投资的高度吸引力,从而将中国的经济资源与国外经济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9.会议论文章光日.刘贤腾工业化与城市化:基于全球化视角的审视与理论分析2006针对发展中国家广泛出现的过度城市化或城市后滞后等现象,在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视角对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关系作了新的理论分析,指出工业化动力不足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失衡、失调的根本原因,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动力不足则是世界生产劳动垂直型分工体系的结果,据此对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模型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并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健康城市化的应对举措。10.学位论文曲秉春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选择2002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趋势,一体化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的大融合。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区段组合,对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地位就是“世界的加工厂”——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区段。这一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案例中;无论是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方向和业务拓展,还是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国力出发,都可以为这一定位找到最为合理的注解。人,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在数量供应和质量要求是满足世界加工厂对于人力资源量与质两个方面的要求,对于中国溶入世界经济的循环,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完成工业文明进化的必经之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验,结合中国庞大的人口转化的压力,本文提出了中国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概念,概念本身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也无法提出与世界加工厂定位相适应的能力模型。本文的重点落在中国选择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选择分析上,试图从这样的选择分析上来解释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盛行的当今,对于中国工业化阶段的认识,并不是单靠“跨越式”发展可以解决的。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6de9126d-7d91-49c8-afb0-9e2000d6da9d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1日
本文标题: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工业化战略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