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梳理(四)七~九年级35篇文言文梳理第13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念①无与为乐者,遂②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③步于中庭④。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课文注释】①念:考虑,想到。②遂:于是,就。③相与:共同,一起。④中庭: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⑥交横⑦,盖⑧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⑨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⑩。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课文注释】⑤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⑥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⑦交横:交错纵横。⑧盖:大概是。⑨但:只是。⑩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包括:柳宗元(唐)、韩愈(唐)、欧阳修(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宋)、王安石(宋)、曾巩(宋)。【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了月色之明、月光之清。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1.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思想,想念(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2.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考虑,想到只是名词用作动词,散步3.其他重点词(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4)庭下如积水空明高兴的样子于是,就睡觉形容水的澄澈4.重点虚词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连词,和、跟5.内容理解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本文标题:(鄂尔多斯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一篇 教材精华 梳理04 第1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6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