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七北京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第1讲审题简言之,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研究作文题。审题的目的是通过对作文题的分析,正确立意。这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写作的破冰之旅。审题目,揣摩词语抓关键对题目的审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标题的字数越多,限制性越强;标题的字数越少,自由度越大。比如“我的视线”就比“视线”多了“我的”这一限制,前一题只能以“我的视线”为主体,后一题则可以写任何人的视线。审题之难,不在审断大致的写作范围,而在准确把握题意重点。这种把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写作技法指津(一)了解作文题目的特点。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如果能够仔细推敲揣摩,找出题眼或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题目的要求,正确立意。作文题的题目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等往往是对写作的限制。这些限制一般包括:文体、话题、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各地中考作文题的题目常常会有一些字、词、词组等,从数量、时间、地点、方位、范围、人称等几个方面对写作进行限制。同学们想一想《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奇事》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限制了写作对象:事。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限制了取材范围:校园里的事。限制了文章中心:奇。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再想一想《又唱起那一首熟悉的歌》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限制了写作对象:歌。限制了写作数量:一首。暗示了文章线索:一首歌。限制了取材范围:熟悉的。限制了文章中心:以回忆观照当前。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散文。相比较第一个题目而言,这个题目还强调了思维方式,即关注“歌”的象征义或比喻义,或者“歌”所附带的人物、事件。(二)寻找题眼或关键词语。1.从语法角度为题目划分结构,发现题眼。偏正短语型的题目:中心词往往是写作的对象,起修饰限制性的形容词、副词往往就是题眼,至少也体现出对题目的特殊要求。比如2016年北京卷《奇妙的实验室》,写作对象是“实验室”,题眼是“奇妙”。动宾短语型的题目: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就是题眼。如《顶出一个春天》,“一个春天”是写作的对象,而“顶出”便是题眼。主谓短语或句子型的题目:主语或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等一般就是题眼。如《彼岸并不遥远》,“彼岸”是写作对象,作文的重点应该落在“并不遥远”上。如果是“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题目,除了分析其短语结构,还不要忘了对材料的审读,因为对材料全面而准确的审读不仅有利于考生对其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而且还能提供考生构思作文的角度。2.关注题目的“枝叶”。所谓“枝叶”,是指题目中的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虚词。当题目中出现“最”“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时尤其要注意,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体现着隐性的要求。如题目“我也爱这里的风景”,副词“也”在这里就是关键词语,它意味着必须是建立在其他某个人“爱这里的风景”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我的“也爱”。如2019年北京卷《我终于回来了》,其关键词即写作中的重点应落在“终于”上,这二字隐指在某一过程中曾遇到挫折和失败,可自己努力不懈,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可见,拿到作文题目后,我们必须首先找限制词,明确有哪些限制,明确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具体如下表:数量(指多少)几个、几件、几种等程度更、非常、渐渐、终于频率再、又、也时间(指什么时候)哪时、哪天、过去、现在、未来、周末等地点(指什么地方)家庭、校园、公园等方位(指方向位置)前、后、中间、左、右等范围(指界限,限制)“在……中”“在……上”“初中生活”等人称(指称呼)此、彼、我、你、他等以副词为例,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真”“也”“最”“终于”等。比如“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终于”表明经历了波折、等待和艰难的历程。(三)挖掘题目背后的比喻义。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如2019年朝阳区一模试卷作文题目《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这个句子型的题目中,主语、谓语、宾语齐全,这个诗句的主干是“荷露角”,要注意“小荷”“尖尖角”的比喻义。如果审题时只将这些具体景物当成自然风景,那就肤浅了。这里的“小荷”“尖尖角”含象征意义,它表面是自然风景,实际上透露着一种新生事物的勃勃生机。再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一个比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一处景观、一次误会。(四)补充词语,打开审题思路将单独一个字、一个词语作为题目或话题的作文题,以及半命题作文题目,其特点是含义非常宽泛,立意角度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必须缩小范围。添字加词。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补充、添加一些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这样可以为自己提供多种写作角度和切入点,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立意。比如2015年北京卷要求以“对话”为标题写作文,就需要通过补充内容来审题立意,诸如“与父母对话”“与李白对话”“与未来的自己对话”等。至于半命题作文则更需要通过补充词语来实现审题立意,如2018年北京卷“,让我心生敬意”,显然,审题时不补充题目便无法立意。自问自答。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比如作文题《对话》,可以问自己“与谁对话”“在哪里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从而打开思路。一分为二。运用辩证法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题目,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以“舍弃”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时既要看到“舍弃”的正面,又要看到“舍弃”的反面。例如,是“舍弃”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中国国民的灵魂;是“舍弃”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南山,谱写华丽的诗章。善作推想。有些记叙文的标题,文字平实却宽泛得难以下笔,这就需要进行一些推想,以求审题的突破。例如,“静静的夜晚”,只提供了环境(“静”)和时段(“夜晚”),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如果从“静静”的反面来思考,就能领悟到这个题目可以写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夜静人不静,夜静心不静。当然也可以写静夜中无声的爱、温暖的呵护,写静夜中阴暗的交易、叵测的人心等。不管写什么内容,必须有体现“静夜”的环境描写和氛围烘托。审材料,研读文字抓中心不仅是材料作文,有很多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都往往给出提示语或材料,因此审读材料是审题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一)带材料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文题示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有个人想成功,但总是碰壁。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好自己的码头。”儿子深思良久。之后,他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终有所成。材料二任正非表示:多年来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让我们有了应对“强风暴”打击的底气;踏踏实实在各方面做好研究,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站住脚。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做好自己”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材料+话题”形式的话题作文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材料为两则经典故事,话题为“做好自己”。审题时必须仔细读懂两则材料,以便更为深刻地理解话题,拓宽写作空间。材料一讲述了“修建好自己的码头”的故事,“他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终有所成”这是他“做好自己”的原因之所在,也便是“码头”的内涵。自己所建码头的质量越高,到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越多。材料二源于2019年热点事件,即近日美国宣布暂停华为手机使用操作系统。材料引用了其创始人任正非的豪气回应。打铁还需自身硬,任正非的底气来自华为的雄厚实力,来自未雨绸缪的战略预判。综上,此话题可生发出“踏实做事”“安定内心”“专一专注”“自我锤炼”“从容自信”等写作点,这些写作点都可以和话题“做好自己”相扣。【方法总结】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提示语”一般有引出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提示选材范围和角度、提示写作重心等方面的作用。认真阅读提示语,可有效避免跑题。这类作文题的审题方法是:分析题目或话题,侧面了解材料的大意。所给的材料或提示语必然是与题目相关的,先了解题目,有助于对材料的分析解读。比如由“做好自己”这个话题,可以大概了解材料是围绕什么来阐述的。学会“披沙拣金”,即在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出所有与题目或话题相符合的角度。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材料的关键点。比如材料一,能提炼出“踏实做事”“安定内心”“静下心来做事”等中心或观点。比较题目和自己提炼出的观点。将自己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和题目、话题对照,以验证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比如材料二提炼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自我锤炼”等和话题“做好自己”,比较可知,符合题目要求。(二)材料作文审题【真题示例】2019天津卷作文题: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梦想,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本题是一篇相对简单的材料作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是“助力成长”,那么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是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联系最后一句“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则这篇成长作文最后要落到你——考生自己身上,写的是助力自己成长的作文。“助力”意即帮助,则作文写的应该是考生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人、事、物,其实材料中已经给出了一些写作的对象,如梦想、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等。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自己的影响上,谈清在什么情况下“助力”,如何“助力”,以及“助力”的影响。考生较容易通过对比的结构,点清成长前后的不同阶段,凸显主题。【方法总结】第一,务必做到整体掌控。全面掌控材料的中心内涵,不能只捉住只言片语。要准确掌控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情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或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引申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注意题目中的要求,如文体、篇幅(字数)、重点和中心等。对此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有任何改变,否则就偏离了题意。第二,多角度的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第三,准确领悟材料题旨。一般来讲,材料的文字表面其实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入道理,继而肯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材料本身多是疏松的、不紧凑的,我们要努力提炼主题。要把原材料中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主题。审读时,要准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关注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句。第四,找出最佳切入角度。选择最佳切入点。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时表现为不同读者对材料的不同感触或感悟,有时表现为材料所触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此时一定要选择最易写的、最好掌控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入手。尝试求异创新。由于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要避开“俗套”,就要求异创新,可从那些不被人重视又有价值的方面进行突破,
本文标题:(北京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17 北京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7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