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三、[2017·北京第17~19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④。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释]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和。(2分)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答案]名节操守理想志向[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分论点来分析,文章从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论证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这两个分论点的关键词就是中心论点的关键词。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答案][丙][解析]从文章的结构上来分析,横线处所填句属于过渡句。在选择的时候,考虑要承接上文的内容,同时又对下文有引出的作用。上文说的是关于个人,下文说的是关于群体,范围有所扩大,但论述的都是“坚守”,所以用“不仅……也……”的递进式的关联词合适,很容易能选出答案。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4分)[答案]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至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起《史记·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和叔齐。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最终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作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论据和理解文章语句的能力。论据可以选择中考要求的名著,也可以选择我们课外阅读过的作品,只要人物事迹及其特征能体现对名节操守的坚守,对理想志向的追求,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注意,人物和事迹切忌张冠李戴。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四、[2016·北京第21~23题]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下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1.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④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限18个字以内)(2分)[答案]人们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解析]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取及概括能力,学生能否认真审题,在限定字数内答题。以上三点都满足,即可得分。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的。(3分)[答案]首先提出分论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举反例论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作者如何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展开论证,即论证过程。论证过程的答题思路:提出观点,继而说明用何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4分)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你的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更好地适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你的说明:当下社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常被别人忽略,例如我们都不愿被噪音打扰,那我们就不要制造噪音去打扰他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规范自身行为,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好地适用于当下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实际拓展探究的能力。阅读全文,理解作者所发表的议论,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的作用来发表感想。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五、[2015·北京第21~23题]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下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济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不超过25字)(2分)[答案]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理解。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可以从②③④段中提取有效信息。第②段:爱我们的文化,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第③段: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第④段:对于个人,传统美德能够提供精神营养。中考真题精选专题技法精讲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答案]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面论证“忠”的含义,接着分别取屈原、张骞等人的事例论证,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民族的进步;然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的思考;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
本文标题:(北京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476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