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课第一章第二单元预习预习:1.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及结论分析。2.了解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法及结论分析。导入新课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从这个事儿中我们能得到什么道理?自学指导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课本54页、5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方法:图文结合,圈画重点光合作用的产物新课学习步骤1.暗处理1.为什么实验前要将该植物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新课学习步骤2.部分遮光2.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作对照实验变量:光新课学习步骤3.酒精脱色1.为什么要脱去叶绿素?叶绿素呈绿色,如不脱去,不容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2.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来脱色呢?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隔水加热可预防烧杯中酒精燃烧,以免出现危险。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此时酒精变为什么颜色?黄白色绿色新课学习步骤4.滴加碘液滴加碘液前为什么用清水漂洗叶片?去掉酒精新课学习步骤5.观察现象脱色后叶片的变化: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变蓝不变蓝新课学习从实验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在实验中,叶片未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新课学习1.暗处理(让淀粉运走耗尽)2.选叶部分遮光照射(形成对照)3.叶片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4.清水冲洗(洗掉酒精)5.滴加碘液(验证是否生成淀粉)6.清水冲洗(洗掉碘液)7.观察现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方法步骤新课学习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才能进行3.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淀粉光下叶绿体新课学习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1)将金鱼藻放在水槽里,在金鱼藻上倒罩一个漏斗,将一试管倒扣在漏斗上,放置阳光下照射,观察出现什么现象?(2)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是氧气?(3)分析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新课学习实验讨论:(1)这些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其中是什么气体呢?(2)该气体有何特性?(3)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玻璃管内,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氧气——难溶于水,助燃,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或卫生香重新燃烧。木条复燃,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新课学习1.暗处理(让淀粉运走耗尽)2.选叶部分遮光照射(形成对照)3.叶片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4.清水冲洗(洗掉酒精)5.滴加碘液(验证是否生成淀粉)6.清水冲洗(洗掉碘液)7.观察现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方法步骤: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结论总结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A.淀粉B.蛋白质C.脂肪D.无机盐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A.水分B.空气C.光D.温度AC课堂练习3.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A.线粒体B.叶绿体C.液泡D.细胞壁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A.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C.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D.便于用碘液检验BC课堂练习作业布置1.完成同步练习。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1.暗处理(让淀粉运走耗尽)2.选叶部分遮光照射(形成对照)3.叶片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4.清水冲洗(洗掉酒精)5.滴加碘液(验证是否生成淀粉)6.清水冲洗(洗掉碘液)7.观察现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方法步骤: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和氧气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山东省惠民县七年级生物上册 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课件 (新版)济南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66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