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1)隋朝灭亡的原因;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原因、表现。(3)“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以及“贞观之治”的含义。(4)知道“唐太宗”“魏征”“唐朝三省六部简表”“唐律残片”等图片。2.重、难点:(1)重点:贞观新政。(2)难点:如何看待“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_______不惜民力,酷虐残暴,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2.唐朝建立: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_____。隋炀帝618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即位626年继承皇位,年号“_____”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表现纳谏: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_____被唐太宗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用人: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贞观魏征三、贞观新政1.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2.内容:(1)经济上:改革_________,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赋役制度实物(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3)法律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_____的一部完备的法典。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_________”。三省六部尚书省唐律疏议贞观之治最早1.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教训,虚心纳谏,重视人才,轻徭薄赋,调整统治政策,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2.“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局面,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4.“治世”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隋朝在历史上是个短命的王朝,历经二世因暴政而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即位后,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选贤用能,在赋役制度方面,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他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由此可看出:暴政则国亡,勤政则国兴。探究主题唐朝的建立及贞观新政阅读下列材料:【民不聊生·大唐兴】材料一大业(隋炀帝年号)元年,修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材料二【探究思考】(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你从隋亡的教训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原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战争,不惜民力;隋炀帝酷虐残暴;奢侈享乐。启示:失民心者失天下。【励精图治·英明显】材料三(2)你知道材料三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参考答案】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载舟”:隋文帝、唐太宗。“覆舟”:秦二世、隋炀帝。材料四(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3)材料中的“魏子”指的是谁?为何唐太宗感到“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参考答案】魏征。原因: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治国思想:虚心纳谏。【辉煌治世·帝国盛】材料五(经唐太宗治理后)天下大稔(rěn),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4)请分析材料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在赋役制度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加上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从而出现了这种盛世局面。(5)历史是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的治国之道对于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哪些启迪和借鉴意义?【参考答案】以史为鉴、以史资政,贯彻民本思想、关注人民的利益,维持社会稳定、国家兴旺繁荣,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 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79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