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蒙古国的建立。(2)元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及文天祥抗元。(3)元朝的统治措施。(4)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表现及作用。(5)掌握“成吉思汗”“文天祥”等图片。2.重、难点:(1)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2)难点:对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认识。一、蒙古的兴起1.背景:12世纪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_____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2.兴起:(1)统一:_______逐渐统一蒙古。(2)建国:_____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右图),蒙古国建立。金朝铁木真1206成吉思汗二、元朝的建立1.背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_____和___,对_____形成包围之势。2.建立:忽必烈于_____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_______。3.南宋灭亡:_____年,元军占领_____,俘虏南宋皇帝,南宋灭亡。西夏金南宋1271元世祖1276临安4.文天祥(右图)抗元:(1)事迹:南宋灭亡后,继续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2)名言: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三、元朝的统治1.经济措施:(1)重视农业。①措施: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_____做牧场;治理_____;推广_____的种植。②作用: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农田黄河棉花(2)发展交通运输业。①为便利_________,元世祖令人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从_____直通_____。②同时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_____,粮食运输逐步以_____为主。(3)商业繁荣: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2.中外交往: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_______时来华,他的《_______________》描述了_____的繁华景象。南粮北运杭州大都海运海运大都元世祖马可·波罗行纪大都3.政治措施:(1)实行行省制度。①目的:为对元朝的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②人物:_______。③内容:在中央设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_____。(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_______,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3)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_____(今台湾)。元世祖中书省行中书省元朝宣政院琉球四、民族融合的发展1.表现:(1)汉族人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已没有什么差别。(4)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民族——_____。2.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回族1.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不是成吉思汗。2.岳飞是抗金将领,文天祥是抗元英雄,二人都不是民族英雄。3.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朝郡县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蒙古族统一全国的过程:灭西夏、金→建立元朝(1271年)→灭南宋(1276年)→完成统一(1279年)。5.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从而确立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探究主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探究一:蒙古的兴起材料一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12世纪蒙古史书记载【探究思考】(1)上述材料描述了当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谁改变的?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参考答案】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草原人民不得安宁。成吉思汗(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国,使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探究二:元朝的贡献【制度篇】材料二(2)阅读图片,元朝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来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元朝设立什么专门机构管理西藏有关事务,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行省制度。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民族篇】材料三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新的民族指的是哪一民族?【参考答案】民族融合的发展。回族。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件 新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79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