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望岳》课件2 沪教版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望岳—杜甫(736年)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品味鉴赏诗歌朗诵拓展延伸作业布置望岳—杜甫(736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返回杜甫(712年—770年)主要代表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作背景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望岳—杜甫(736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杜甫(736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望岳》——杜甫(736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望岳》——杜甫(736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望岳》——杜甫(736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望岳》——杜甫(736年)体悟诗情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返回有关“泰山”的诗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晋·谢道韫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重如泰山老泰山泰山北斗一叶幛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重如泰山老泰山泰山北斗一叶幛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背诵默写全诗;二、完成课后一(3)小题;三、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本文标题: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望岳》课件2 沪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82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