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课件1 新人教版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主要观点有: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坚信人性本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人皆有之。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政治主张“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通假字“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动词,同时获得.“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生命正义舍弃译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有甚于:苟得:恶:患:比……更重要。有甚:胜过苟且,这里是“苟且偷生”。wù,厌恶,与“欲”相反。祸患,灾难。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我所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所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何不用也:莫: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没有。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那么,凡是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故:因此,由此可见。(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比死亡更厉害的(那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是心:这种思想。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豆:呼尔而与之:蹴:不屑: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具。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万钟:何加: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侍奉。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熟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从前(为了礼义)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华美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是:已:谓: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固定结构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称作、叫做。已,停止,放弃。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论点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合作探究本文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好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论题,显得自然晓畅。所欲鱼、熊掌生、义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晓畅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本段是如何展开议论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患有不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义重于生命(正反对比论证)小结第一段结构思路:“舍生取义”乃人之“本心”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义重于生命。结论:人性本善,贤者能“勿丧”。(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分析第二段: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2、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见利忘义”乃失其“本心”正面举例:一箪食一豆羹反面举例: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小结第二段结构思路:论证“义”的可贵,不能苟且偷生。论证为人不能见利忘义,失其“本心”。舍生取义()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皆有贤者能勿丧正面嗟来之食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本心对比论证论证对比鱼熊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论点比喻论证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保持本心,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探究点六:延伸、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一、一词多义•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三、古今异义•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四、词类活用•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五、虚词之:•助词•行道之人弗受•此之谓失其本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代词•呼尔而与之•人皆有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宾语提前,这不译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3、为:•介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动词:•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故不为苟得也为了为了做,接受做4、则:连词万钟则不辨礼义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课件1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88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