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课件 新人教版
《左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1.《左传》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关于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牺牲玉帛()夫战()登轼而望()望其旗靡()彼竭我盈()()下列加横线字你会读吗?ɡuìjiànbǐfúbiànfúchénɡzhéfúshìbómǐjiéyínɡ朗读指导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读出反对的意味读出否定的意味读出肯定的意味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一)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伐:攻打。)(2)衣食所安(安:安身。)(3)弗敢专也(专:独自享用。)(4)民弗从也(从:跟从。)(5)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虚夸,夸大。信:实情。)(6)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7)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8)战则请从(从:跟随。)(9)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10)公问其故(故:缘故,原因。)(11)难测也(测:推测、估计。)(12)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二)重点虚词(1)之①小大之狱(助词,的)②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2)焉①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②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以①何以战(凭,靠)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可以一战(凭)(4)其①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②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三)词性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忠: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4)公与之乘(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5)下视其辙(下:名词作动词,下车。)(6)齐师败绩(败:名词用作动词,大败。)(四)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4)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5)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安稳)(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7)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8)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9)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福)(五)一词多义(1)故①公问其故(原因,缘故)②故克之(所以)(2)从①民弗从也(听从,服从)②战则请从(跟从)(3)见①曹刿请见(接见)②乃入见(拜见)(4)信①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5)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允许)(6)何①何以战(什么)②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②战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于长勺战”。)(2)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3)省略句①可以(之)一战。②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③(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七)重点句子的翻译(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轮迹混乱,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信未孚()必以情()再而衰()望其旗靡()间:参与。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孚:使信服。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再:第二次。靡:倒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战前论战——战争过程——战后评战研习第一段重点实词:间、信、孚、福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3)曹刿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衬托曹刿的爱国。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6)“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惠未循,民弗从也。——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布置作业: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完成学案(二)。温故知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遍③小信未孚④虽不能察⑤公将鼓之⑥遂逐齐师⑦彼竭我盈⑧故逐之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遍:遍及、普遍孚:使信服察:明察鼓:击鼓进军逐:追赶,追击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所以(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轮迹混乱,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精读赏析1.朗读第二段,思考: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反攻;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2.朗读第三段,思考: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品读鉴赏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1.人物塑造(1)曹刿(2)鲁庄公(3)比照映衬2.情节安排(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1.人物塑造(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3)比照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慎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2.情节安排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左传》中哪些著名的小故事?课下搜集交流。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88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