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
鱼我所欲也导入新课2008年5月12日14:28分,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川断裂,天塌地陷,无数生命瞬间灰飞烟灭。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为身下的4个学生筑起生的防线,瞿万容老师用后背为身下的学生牢牢挡住垮塌的水泥板,年轻女老师向倩用生命保护学生,身体断成两截······面对生死抉择,他们“舍生取义”,成为国人心中不朽的精神楷模。同为老师的范美忠在地震来临时,第一个跑出教室,劫后余生,又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他的“逃跑论”,舆论哗然。在人生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让我们从先贤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找答案。鱼我所欲也《孟子》学习目标………………………(5)文学常识………………………(7)课文朗读………………………(9)课文译读………………………(15)课文品读………………………(22)拓展延伸………………………(36)反馈练习………………………(38)1、积累基本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返回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返回文学常识《孟子》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揣摩语气,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课文朗读《鱼我所欲也》恶箪蹴乡羹妾wùdāncùxiànggēngqiè读准字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读准节奏1、自由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揣摩语气。2、互读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朗读错误,各读一遍,互作评价。3、齐读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4、背读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课文朗读返回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自我翻译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2、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3、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明确通假字、疑难词句的翻译。课文译读(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从前。(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比这种这种做法宁愿接受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对(3)翻译下列句子。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后作业返回第二课时课文品读品论点………………(23)品论证………………(24)品主旨………………(30)品语言………………(32)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返回讨论: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品论证(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舍生取义鱼熊掌生义设喻论证(类比论证)舍取舍取道理论证推理故如使······则······使······则······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义重于生义存于心举例论证见利忘义(正)(反)对比论证嗟来之食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排比论证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义重于生人皆有之义存于心见利忘义(失其本心)论点道理结论举例(补充)返回学生讨论: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品主旨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返回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色的句子进行品读。2、找出文章所用的修辞,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品语言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品语言排比“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品语言对比生和义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对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返回品语言拓展延伸学生思考、讨论:1、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是否适用,为什么?2、面对现代社会中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该如何理解“义”,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返回反馈练习1.下列各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D.乡为身死而不受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B反馈练习3.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等。反馈练习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反馈练习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课后作业1.在课外查阅更多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了解他的“性善论”观点,办一期主题为“我看孟子”的手抄报,在班上进行交流。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再见
本文标题: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0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