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形成与变迁
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形成与变迁2007-03-3113:00提要:台湾是我国东南海疆上的一座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岛屿,其地缘战略重要性是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国际交往而逐步提升的。与此同时,台湾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又随着中国国力的变化及西太平洋地区国际政治斗争的演变而变迁。关键词:台湾地缘战略地位变迁台湾是中国东南海疆上一座具有重要地缘战略价值的岛屿。台湾的战略重要性是从无到有,并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政治交往的逐渐密切而日益增加的。自近代以来,在中国政府与人民反对外国列强的斗争中,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战后,台湾被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成为遏制中国战略防线中的关键一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逐步强大,台湾的地缘战略重要性也在相应发生变化。一、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形成与早期演变决定地缘政治地位重要性的关键因素是地理位置和国际社会之间交往的程度。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基础是它的地理位置,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相互经济政治交往得以确立,并随着交往的密切而提高。⒈从化外之地到海上交通要道在早期中国历史上,台湾一直处于中国政治文化的边缘地带,由于古代中国及西太平洋地区各地社会经济都不发达,大陆与当时台湾的交往也十分有限。东汉及以前的史书中没有关于台湾的任何记载。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据推测当时的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夷”乃夷狄之意。仅从字面上理解也可知道,当时的夷州是一个遥远的化外之地。公元610年隋炀帝派兵远征流求。根据《隋书》对流求的地理位置、居民等情况的记载,这次所到达的流求被认为“肯定是后代的台湾”。公元230年和610年,大陆王朝两次出兵台湾均无建树,“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福建南部尚未开发,”至于开发台湾更是遥远之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陆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微乎其微,这样一个远离大陆、尚未开化的海岛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地理上的重要性了。自唐代开始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及贸易日益频繁,靠近台湾的泉州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港口。尤其是自南宋以降,随着江南各地手工业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与国际交往的增加,台湾海峡便日益成为一条繁忙而又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大陆渔民、商船对澎湖、台湾的认识和交往逐渐增加,澎湖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公元1290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正式对这一地区实施行政管辖。但台湾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仍不具备任何重要性。⒉明清之际,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崛升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及经济贸易交往的日益增加,是台湾地缘政治地位崛起和上升的基础。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则是中央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倭寇、海盗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开始体现的,并且在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到明朝中叶,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暴利的诱惑之下,倭寇、海盗横行于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成为东南沿海的大患。在明政府与倭寇、海盗的斗争过程中,澎湖、台湾不时成为倭寇、海盗的休养、藏身之地和进犯沿海各地的巢穴。澎湖、台湾的军事战略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为打击倭寇和海盗,明政府于1563年重新设立澎湖巡检司。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指出“澎湖遥峙海中,为诸夷必经之地,若于此处筑城置营,且耕且守,据海洋之要害,断诸夷之往来,尤为胜算”正是由于澎湖、台湾作为海上交通要道和海盗、倭寇的巢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台湾由此而为各国所注视,其地理上的重要性,亦因此渐为一般人所认识。”除倭寇、海盗外,澎湖和台湾也正在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觊觎之地。在西方殖民主义的远洋冒险和扩张中,葡萄牙人于1548年在日本建立商站,开辟了从欧洲到日本航线。随后,荷兰、西班牙也相继加入这场贸易与殖民主义扩张之中,试图在中国沿海地区寻找殖民据点,以方便贸易和殖民掠夺。台湾以其靠近这条航线和大陆“遂显出其在位置上的重要性,而为各国所重视,并竞相争逐,而欲取之为基地。”台湾从此成为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争夺的焦点。在这场争夺中,台湾的地缘地位及对中国东南沿海安全的重要性骤然上升。为保卫沿海安全,1604年明政府在澎湖增置游兵,派兵屯驻台湾鸡笼、淡水。1609年和1616年两次击退进犯澎湖、台湾的日本侵略者。荷兰殖民远征军于1604年、1622年两次入侵澎湖,先后被明军打败。1624年荷兰人从澎湖败退到台湾,并在台湾筑城盘踞,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台湾北部。1642年西班牙被与荷兰打败,台湾北部也落入荷兰人之手。由于正值中国的明末农民战争时期,明政府根本无暇顾及台湾问题,遂使荷兰人暂时得逞。清王朝建立后,为建立抗清复明的基地,郑成功率军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消除了外患,但是对于清政府而言郑氏政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心腹之患,是对清王朝的威胁。直到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这一威胁才真正消失。统一台湾后,清康熙皇帝曾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即台湾未顺,亦不足为治道之缺。……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很显然当时的康熙帝出于中央帝国的自信,仍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台湾,仅视之为边远化外之地,无足轻重,未能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来认知台湾的重要地位。当然,清初国力强盛,西方殖民者的力量尚不足于形成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实质威胁,这也是台湾地位被轻看的原因。对此,曾指挥清军收复台湾的施琅上疏康熙,力陈台湾与东南沿海安全的利害关系。施琅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他指出台湾过去一直是海寇和红毛(荷兰)人进犯沿海的巢穴,如果荷兰人“再得此地,必倡合党伙,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因此,施琅指出“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施琅的上疏阐明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改变了清政府一些大臣和康熙对台湾的看法,清政府因此决定在台湾正式设立地方政府。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从清政府收复台湾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百多年间,一方面鉴于清王朝的强大,国内繁荣稳定,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掠夺的中心还未转移到远东地区来,海外列强未敢染指台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得以对台湾进行充分的开发,使台湾作为中国安全屏障的地位得到巩固。但在祖国强大及周边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体现。⒊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的地缘战略地位与作用进入十九世纪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国力逐渐衰微。而这一时期,在殖民竞争与掠夺中日益壮大起来的西方国家开始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侵略中国的浪潮一波波涌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五十多年间,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数省之安全门户的台湾相继遭到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的军事入侵。外国列强欲强占台湾作为进一步入侵大陆基地的企图更显现出台湾对于大陆安全的战略重要性。中国人民数百年的经营开发使台湾作为大陆安全屏障的基础得到巩固,因此外国列强的侵台行动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坚决抵抗下均告失败。在这一时期打击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台湾发挥了支持大陆抗击外敌入侵、护佐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安全的战略屏障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也开始加入到对外扩张、强占殖民地的行列中来,而朝鲜、琉球、中国的台湾则是日本殖民扩张的第一批对象和入侵中国大陆的外围基地。1895年日本借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之机,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在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的五十年期间,中国不仅失去了台湾这个东南沿海的安全屏障,而且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成为日本侵略中国沿海各地的战略跳板。台湾是日军在1938年末和1939年1月入侵中国广东和海南岛的主要军队集结地。战争期间,台湾还是日军控制台湾海峡,封锁中国南北海上交通的战略据点,使中国抗日军民只能通过缅甸等国作为获取美英等同盟国战略物资的通道。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对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进攻中,台湾优越的战略位置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充分利用,对于日军取得战争初期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进攻东南亚的南进政策确定后,日本驻台湾的殖民政府实施的三项基本的政策之一就是把台湾变成“‘南进’华南和东南亚的一个跳板。”在发起对东南亚军事进攻之前日军制定的《大本营作战计划》中规定“以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作为整个南方作战的主要兵站基地,以台湾作为中继补给基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到1942年5月菲律宾投降前,台湾一直是日本海空军进攻菲律宾的主要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以台湾为基地承担起保卫日本本土及其与东南亚各地交通联系的任务,展现出台湾作为日本西南海上屏障在战略上对日本本土安全及其与南洋各国间交通的重要性。战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随着中国内战和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斗争的发展,台湾被纳入了美国亚太战略的轨道,成为美国亚太霸权构架的支柱之一和制衡中国大陆的一个战略工具。二、战后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战后五十年来,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仍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一时期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变迁与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大格局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亚太地区大国实力的变化与相互关系的演化组合则是决定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主要因素。由于自战后以来台湾一直是美国控制与主导下的亚太军事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变迁与美国的亚太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并主要体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1、1950——1969年台湾在美国全球冷战遏制战略中的地位20世纪前四十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通过太平洋战争,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并占领了日本。太平洋上,除千岛群岛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岛屿都处在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在这一地区,南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初步确立。这样,维护和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就成为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亚太政策的关键。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不久,两大阵营之间便在欧洲爆发了冷战,随后波及亚太地区。美国对苏联冷战政策的特点是“遏制”,即采用政治、军事等手段阻止苏联阵营势力范围的扩大。在亚太地区则是大力支持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和内战中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然而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美国的势力和国民党政权一道被逐出大陆,退往台湾。早在1948年11月,即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征兆日益显现时,美国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就已经开始关注台湾的未来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如果台湾及其附近岛屿“为不友好方所控制,一旦发生战争,敌人的力量能够控制从日本到马来西亚的海上路线,他们由于能将其控制的范围扩大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而大大提高其能力,对我们国家安全造成的战略后果将是很严重的。”据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不管目前中国的局势及基本趋势如何,如果能采取适当的外交上和经济上的步骤来避免福摩萨被共产党所控制,以确保福摩萨政府对美国友好,这对于我们国家安全利益将是最有价值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重要成员。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范围在亚太地区的进一步扩大,美国从全球冷战的战略角度出发,在亚太地区以日本为中心,以西太平洋边缘的岛屿链为基础,建立了一条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前沿。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在朝鲜的军事对抗使台湾被正式纳入了美国的全球冷战的轨道。这一时期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正是由这一点决定的。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宣布出兵朝鲜的同时还声明“共产党军队占领福摩萨将会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以及在太平洋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进攻。”很显然,台湾作为美国北起日本本土和冲绳群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的一系列战略基地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基于在远东太平洋上战略及意识形态利益的考虑,绝不会把它交给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对手—
本文标题:台湾地缘战略地位的形成与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