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赠友送别诗篇一:赠友送别诗一、类型特征赠友送别诗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世死前惟有别。”(李商隐)。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二、历史渊源“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从“送别”的角度来说: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三、常见意象1、夕阳、日暮、月夜。——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①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②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③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④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如: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如: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谢公亭》。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口处。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楚辞·九歌·河伯》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贞《江城子》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3、杨柳,草,酒——物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草。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四、常用技巧1、直接抒情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如高适《别董大》:“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或直接借景言情,情从景出,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看出景物在送别诗中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是主观情感的写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缉打印下载文档,远离加班熬夜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
本文标题:赠友送别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5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