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毛泽东区域(yù)锐不可当(dāng)督(dū)战歼(jiān)灭要塞(sài)初读感知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有何作用?2.本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分别是哪些内容?3.读完文章,你对这次渡江战役有了哪些了解?交流归纳1.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导语:课文前两句(一个句号为一句);主体:课文剩余部分。3.这次渡江的时间是二十日夜至二十二日;这次渡江的部队共有三路: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人数有一百万;这次渡江的区域为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渡江战役取得了完全胜利。精读解疑1.阅读本文的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4)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交流归纳(1)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2)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一千余里”——区域之广。“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3)“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不能去掉。(4)因为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4月22日2时电)一文中对时间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2.阅读文章主体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何划分?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4)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5)“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1)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2)二十一日下午五时。(3)与第三层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4)不可以。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5)不能。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交流归纳品味特色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安排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层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明确: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①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②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③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2.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3.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有何作用?明确:议论部分:“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明确:原因一,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原因二,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①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②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5.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明确:报道准确。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明确:(1)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07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