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2————————[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3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4基础知识一遍过5田园风情——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特色: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为主,为辅。家畜饲养业采集种植种植业水田稻作62.生产工具的进步(1)刀耕火种:最初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工具。(2)铁犁牛耕①春秋后期,开始出现。西汉中期,牛耕开始推广。②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③唐代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等。牛耕铁农具曲辕犁翻车筒车7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8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郑国渠;西汉建成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如东汉王景治理。(3)特色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都江堰黄河9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劳作方式)。(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①原因:生产工具和的进步以及的出现。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私有土地耕作技术10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有制11(3)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确立: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发展:宋初“”“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繁荣,的现象日益普遍,这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商鞅变法地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12②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稳定国家赋役,北魏和隋唐都曾经实行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屯田制:曹魏和明初均实行过屯田。13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14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2)发展①战国时期已经产生。②汉代日益普遍。③宋代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④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租佃经营15(3)影响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16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17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18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9[素养提升·融会贯通]20►探究1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21[思考]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解读]史料一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试答]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22史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摘编自《太湖地区农业史稿》23[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解读]史料二反映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使得农耕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试答]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特点:小农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主流。24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25►探究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26史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27[思考]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解读]史料一从生产单位、组织方式、生产目的等方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史料二从赋税征收和兵源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重要性。[试答]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主要用来自己消费或交纳赋税。影响因素:生产力、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28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29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0(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1不利因素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32以唯物史观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3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34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35解析:由表格可知,在隋代和唐初,北方水利发展较快,提高了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北方因战乱,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虽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也得到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南方水利迅速发展。水利与农业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发展可看出当时南北农业发展状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南移。36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同时,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37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8全面认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南方政权的重视。(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9(3)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40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41[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42C[由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没有体现井田制的信息,故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和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故排除B、D两项。]432.(2019·甘青宁高三联考)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44C[两汉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使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无为
本文标题: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2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6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