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的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主观原因:洪秀全等创立拜上帝教,宣传反清斗争。2.主要过程。1851年初金田起义→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与清廷形成对峙→北伐、西征,军事全盛→1856年发生“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3.重要纲领。(方案)(1)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①主要内容: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②简要评价: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2)改革方案《资政新篇》。(1859年)①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②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方案。[识记导图]《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4.主要意义。(1)动摇了清朝统治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基础。(2)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代化的阻力。(3)客观上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巩固自查]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你如何理解?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结果。(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二辛亥革命1.爆发的背景。(1)民族危机: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末改革: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革命条件的成熟。(3)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阶级变动: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5)改良立宪失败:维新变法运动失败,部分资产阶级探索新的救国道路。(6)思想发展: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逐步广泛传播。[巩固自查]有人认为,清末新政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结合清末新政的内容说明理由。答案:因为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展创造了系列条件。具体而言,编练的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军事力量;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条件;教育改革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共和思想的宣传人才;预备立宪导致部分立宪派转向革命。2.主要过程。(1)革命的酝酿。①成立革命组织:1894年建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②提出革命纲领:1905年,在同盟会纲领基础上明确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③发动系列起义: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发展。(2)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①契机: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②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③影响:部分旧官僚和立宪派转投革命;十多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革命的高潮。(1912年初)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②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B.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4)革命的结局。①宣统帝退位:1912年2月,清朝覆灭。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两幅漫画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图1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2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3.评价。(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历史意义。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③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3)局限: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巩固自查]为什么有学者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易错修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答案: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答案:(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与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权。(2)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思想动员时期,儒家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的基督教教义、农民平均主义结合,成为思想动员的武器。在起义爆发后,太平天国采取了激进的反孔排儒政策,对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儒教加以猛烈冲击,这一文化政策导致太平天国政权失去传统知识分子的支持。后来,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太平天国转而放弃了对儒学的排斥。核心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史料1: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①;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②;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③。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④。——摘编自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史料探究]根据史料1,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①②③层信息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社会革命”,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第④层信息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鲜明的阶级空想性,不可能实现。提升研读: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相关信息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史料2: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⑤……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⑥……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⑦。——摘编自马克思《中国纪事》[史料探究]依据史料2,说明马克思会如此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⑤层信息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只是改朝换代的传统起义,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目标;第⑥层信息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落后的反封建统治的农民运动,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仅仅是破坏作用;第⑦层信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整体研读: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上分析马克思如此评价的原因。史料3:自己以前在思想上总是有一个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框子,而现在重新审视发现,要推进研究,必须跳出这个框框,应该把太平天国放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去考虑⑧。虽然太平天国在改变清朝政府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以及推动社会思潮变化,促使人民群众反清革命斗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作用⑨,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战争只是中国社会改朝换代的动力(即太平天国未能跳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周期律怪圈,未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⑩。——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史料探究]依据史料3,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史料研读]分层研读:第⑧层信息——作者主张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全面考量,客观评估其历史作用。第⑨层信息——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清朝政府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地方势力的崛起),推动了社会思潮变化(“中体西用”思潮兴起);促进了人民群众反清革命斗争;第⑩层信息——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不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是改朝换代的动力。升华研读:作者主张用历史唯物史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既要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和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其局限性。用唯物史观审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对社会经济近代化带来双重影响。(1)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2)《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3)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2.对社会政治近代化带来双重影响。(1)促成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和洋务派的形成,间接地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2)动摇了清王朝的政治基础,打击了殖民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代化的政治阻力。(3)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导致近代化缺乏必要的集权体制保障。(4)中国内乱为英法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扩大殖民特权提供了契机,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时机。3.对社会文化近代化带来双重影响。(1)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客观上刺激了地主阶级对西方技术的认知,促成“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3)反孔排儒政策破坏了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化缺乏传统的基础。核心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史料1:“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①。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②。——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2: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③……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④。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⑤……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萨尼尔·佩弗[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2,概括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①层信息——认为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第②层信息——认为动摇了中国封建体制的根基,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史料2研读:第③④层信息——作者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在中国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不符合中国国情;第⑤层信息——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及其建立的共和政体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第⑥层信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治中国的道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事件。(1)实现了政权更替和政体创新: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赋予人民基本的民主和自由权利。(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4)促进了观念更新: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民民族国家意识有所增强。(5)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革除了部分封建陋习,弘扬了文明风尚,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2.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3.未竟的现代化运动和民主革命。(1)共和未能真正实现: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一纸空文。(2)民主革命未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民主的历史任务。《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①③这一时局出现在②()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明素养]本题从《申报》的“时评”切入,考查北洋军阀混战的相关知识,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历史解释②、家国情怀③等学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