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3讲“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一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________”。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诸子百家思想解放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________,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②强调“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2)教育上的贡献①首创私人讲学,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②主张“__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爱人以德治民有教无类2.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_”。(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3.荀子(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________”,以德服人。(2)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提出“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________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仁政君为轻王道人之性恶儒学体系[史学新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发现问题]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思考角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三道家1.老子(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________》一书。(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________的理想社会。2.庄子(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________都看作是相对的。(2)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________的自由。老子小国寡民世间万物精神上知识点四法家1.韩非子(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他主张君主要________,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2.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史学新论]法家思想家的经济观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发现问题]国家干预经济是近现代被追捧的经济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的思想。[思考角度]法家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背景;富国与富民的分歧;对后世商品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教材批注微点拨][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误区警示](1)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知识延伸]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归纳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百花争艳;传统科技世界领先。[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③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②“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是指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百家争鸣”具体辩论内容③“三场大辩论”反映“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提示]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20·贵州贵阳高三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其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教、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根据“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庙祭祀之礼虽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但这并不是其主要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孔庙祭祀之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D项错误。答案:C2.春秋至战国前期,先后形成了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出现C.各学派间的诘难D.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能够体现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兼容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C项错误;国家统一的实现有赖于秦始皇,故D项错误。答案:B3.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了儒者()A.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解析:根据材料中“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可知,孔孟都非常自信,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以实现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解析: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C课题二儒学官方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朝经过六十多年________,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__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等。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________曾三次参加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受重用,改造儒学。休养生息诸侯国董仲舒知识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________”。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_______”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史学新论]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发现问题]史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思考角度]汉代儒家思想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23讲 “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