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基础知识一遍过3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4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的豪宅。中山装中西合璧吃西餐5(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断发易服反清6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7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8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9(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安居工程休闲娱乐多样化菜篮子工程10[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11[素养提升·融会贯通]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12►探究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莱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上海乡土志》13[思考]根据史料一,归纳上海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解读]史料一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轮船公司皆在焉”说明了上海是近代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14[试答]表现: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上海在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近代化程度较高,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宗教信仰影响到中国思想;饮食、服装呈现西化趋势。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15史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16[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分析其原因。[解读]史料二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表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17[试答]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18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19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0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13.认识(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22以唯物史观认识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节假日法定假日天数195019952000200823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24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5解析:解题首先找准角度,然后分析变化趋势。从法定节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26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7(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28(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9[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30D[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政治革命影响,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妇女的发式变化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亦与反专制的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主流文化依然是封建儒学思想,因而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不能代表社会主流方向,故排除C项。]312.(2019·乌鲁木齐二模)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32C[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C项;报纸产生于19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不符合1903年社会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故排除D项。]333.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34A[“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经济生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故C项错误;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故排除D项。]354.(2019·蚌埠三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36C[材料涉及的是民国建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谈及服饰变化的一个现象,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是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服饰的比较,故排除D项。]37雨后的春笋——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381.交通工具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成、等铁路建成铁路“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唐胥兰新39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水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轮船招商局40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航线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航空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冯如北京至天津41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42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20世纪初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设立电话公司。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台湾互联网上海上海43二、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