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进入导航第1页课时作业4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进入导航第2页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南宁高三统测)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B进入导航第3页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体现出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体现出各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排除A项;材料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并非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进入导航第4页2.(2019·珠海高三统测)“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D进入导航第5页解析:“民有、民治、民享”“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体现出三民主义以民本思想为主,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地位,A错误;材料说明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是民本思想,B错误;民权主义的核心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进入导航第6页3.(2019·临沂高三联考)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作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A.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B.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C.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D.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A进入导航第7页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基本一致,A项正确。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故B项错误,排除。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于抗战时期,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相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排除D。进入导航第8页4.(2019·绵阳高三调研)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B进入导航第9页解析:本题考查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立宪派主张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A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无论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没有优劣之分,故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10页5.(2019·日照高三诊断)“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B进入导航第11页解析:“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正确;A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属于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导航第12页6.(2019·银川高三摸底测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C进入导航第13页解析:由题干中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可知,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民主主义任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题干中的“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说明毛泽东主张二者不可以同时完成,也就是主张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要分两步走,故选C而排除A、D;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进入导航第14页7.(2019·郑州高三联考)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十大关系》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C进入导航第15页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的是经济建设问题,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A选项是与革命有关的理论,B选项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写,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选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讨论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内容,符合题意;D选项是有关阶级成分的分析,与题意无关。进入导航第16页8.(2019·衡阳高三评估)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A进入导航第17页解析:材料“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C;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错误。进入导航第18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怀化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进入导航第19页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进入导航第20页材料二: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进入导航第21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的目的和手段的差异,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8分)进入导航第22页答案:(1)英国的济贫措施:颁布济贫法律、条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监督管理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孙中山的治贫理念: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商业等行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业。贫困产生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进入导航第23页(2)目的:英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手段:英国:政府主导,调节收入分配。中国: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启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进入导航第24页解析:第(1)问,“英国的济贫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概括得出:颁布济贫法律、条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监督管理体系;允许部分贫困者在家接受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孙中山的治贫理念”,由材料二信息“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进入导航第25页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概括得出: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运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农业、商业等行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业。“贫困产生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两个角度分析。进入导航第26页第(2)问,“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手段差异”,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是以政府主导,调节收入分配;中国则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启示”,依据所学知识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扶贫与思想扶贫相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均衡发展等角度分析。进入导航第27页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4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