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5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课件 岳麓版
课时作业35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林州调研)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B.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C解析:宗教改革后依旧有神职人员的需求,故A项错误;印刷圣经的出现是宗教改革的前提,但不是导致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故C项正确;美茵兹印刷《圣经》不能表明,它就是宗教改革的中心,故D项错误。2.(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A.教随国定原则B.强化教会权威C.信仰即可得救D.简化宗教礼仪A解析: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宗教要服从世俗统治者,即体现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A项正确。3.(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B.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A解析:材料中马丁·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把其余时间作为工作的时间,从反面反映出烦琐的教会仪式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烦琐的教会仪式,与其宗教戒律无关,故B项错误;C项只是表面现象,更主要的是烦琐的教会仪式占用大量工作时间,不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实际上是强调教会不要过多干涉人们的精神生活,故D项错误。4.(2019·衡水联考)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A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得出当时路德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当时教会的腐败,故A项正确;“教随国定”原则是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成果,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路德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路德仅仅是揭露教会,并未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5.(2019·福建福州一中模拟)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B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子女和父母之间不是对立的阶级关系,故A项错误;通过“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的表述,可知在宗教改革时期,家长的权威得到了尊重,故B项正确;“新旧教会逐渐合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文主义问题,故D项错误。6.(2019·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周有光指出,发生在欧美的这场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不同于卑躬屈膝而是直截了当进行夺权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运动中“学者提出了建设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施方案”。这场运动()A.萌发于英国,蓬勃发展于法国B.从文艺创新扩大到了宗教改革C.理论变为行动,革命变为改良D.反对等级特权,首倡平等博爱A解析:根据“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建设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施方案”可知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没有涉及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不是行动,也不是由革命变为改良,故C项错误;平等博爱并非启蒙运动首创,故D项错误。7.(2019·广东佛山顺德模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B.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B解析:法国启蒙运动是由思想家自下而上推动,并不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中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说明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故B项正确;路易十六推行专制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但不可能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8.(2019·豫西南示范校联考)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这表明伏尔泰()A.倍加推崇理性B.批判教会神权C.反对君主制度D.提倡天赋人权A解析:“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体现了其推崇理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主要反对世俗封建专制,故B项错误;“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可以看出其反对封建专制的目的是为了推崇理性,故C项错误;“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没有突出天赋人权的意义,故D项错误。9.(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利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A.共同体的理性意志B.多数人的利益表示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A解析:卢梭认为的“公意”是一个集合体的意志,而且强调“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平等权利”,这是理性的体现,故A项正确;“公意”不能只是多数人的利益表示,因为那会导致少数人“平等权利丧失”,这“不是公意社会”,故B项错误;“公意”是指共同体的集体诉求,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诉求,故C项错误;“公意”是指共同体的根本利益,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10.(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B解析:题干中提及全体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公约,但时机和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如果当时全体公民认同公约而暂不废除或者都同意废除而和平过渡的话,就不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1.(2019·山东青岛调研)在1792年的法国,当国民公会内部就是否审判国王路易十六出现激烈争议时,雅各宾派代表马拉挺身而出,在会上大声呐喊:“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这表明马拉推崇()A.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C.洛克的君主立宪D.伏尔泰的天赋人权D解析:通过砍掉暴君的头的方式推进民主进程不是一种理性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与三权分立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砍掉暴君脑袋,所以不是君主立宪制,而是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以保证人民的幸福为出发点,故D项正确。12.(2019·江西宜春诊断)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A.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B.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D.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C解析:从孟德斯鸠的观点来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以礼为行动指南的,而礼仪、法律、宗教、风俗混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道德,所以这种观点符合“礼法合一”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C项。A项错误,孟德斯鸠的分析有着现实性;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起的作用;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江苏南通模拟)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10分)(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据材料一“提倡人性和人权”“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得出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据材料一“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得出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从该时期的文化、经济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据材料二“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结合所学得出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据材料二“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得出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第二小问进步,据材料二“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得出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据材料二“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得出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卢梭,据材料三“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得出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据材料三“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得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价值和意义,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5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