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6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件 新人教版
进入导航第1页课时作业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进入导航第2页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张家口高三统测)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英国代议制是习惯形成的C.欧洲中世纪已有了宪政D.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保护B进入导航第3页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代议制传统,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已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这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说明英国代议制是传统和习惯形成的,B项正确;A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确立的,排除;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宪政,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进入导航第4页2.(2019·淄博高三联考)“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1688年的“光荣革命”B.两党制度的形成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责任制内阁形成A进入导航第5页解析:由材料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是由于“温和渐进”,结合所学来看,英国光荣革命本来是该采用暴力的,但是最终却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故选A;B、C、D都属于革命之后的改革,本就该是渐进性的,故排除。进入导航第6页3.(2019·德州高三调研)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该条规定的直接影响是从法律上()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确保议会拥有立法权C.否定了国王世袭制D.废除了国王的行政权B进入导航第7页解析:材料信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说明从法律上确保了议会的立法权,故B项正确;《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后期,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没有否定国王世袭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拥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8页4.(2019·马鞍山高三统测)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权力B.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C.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D进入导航第9页解析:从材料中的“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来看,政府大臣权力越来越大,这一变化趋势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答案为D项。这项法规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排除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B项;光荣革命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一法规符合其目的,排除C项。进入导航第10页5.(2019·珠海高三评估)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力。此次改革()A.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B.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C.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D.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B进入导航第11页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力”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改革使英国的议会制度得到完善,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需要,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B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材料无法表明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排除C;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议会改革,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12页6.(2019·成都高三联考)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一致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D进入导航第13页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内阁制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排除。进入导航第14页7.(2019·长沙高三诊断)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B.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C.为之后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D.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D进入导航第15页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制。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是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大进步,而不是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排除A。议会仍然有立法权,排除B。不是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而是为形成以首相为中心奠定基础,排除C。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故选D。进入导航第16页8.(2019·怀化高三调研)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党鞭”在英国的出现()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A进入导航第17页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鞭”是政党纪律主管,其功能是为了确保议员出席并按照政党立场行事;在英国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而“党鞭”一般是议会中的代表政党的领袖,故“党鞭”在英国的出现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故A项正确。“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没有改变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应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排除C。两党之间的矛盾可以调和,但无法消除,排除D。进入导航第18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深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进入导航第19页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进入导航第20页(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10分)进入导航第21页答案:(1)特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清末:由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言之成理即可)清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2)原因: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言之成理即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进入导航第22页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由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可见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等方面归纳。而清朝,由“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机,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进入导航第23页(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任命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由材料“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可得出清廷的镇压。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进入导航第24页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6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