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真题感悟·知能提升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考点一古代中国文明的节点——西周的分封制[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史料二]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问题:(1)依据史料一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2)依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1)根据史料一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吕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的分布特点。(2)史料二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演变情况,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了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了分封制下诸侯实行贵族世袭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尝试解答:(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向心力。(2)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的权力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影响(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一、准确时空定位,谨防迷失方向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A解析:从材料所述现象可知,弓鱼国宗族墓地的墓葬规模呈现等级制,联系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分析,这是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等级并不是阶级矛盾,故可排除B项;墓葬规模的大小反映的是等级而不是贫富悬殊,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2.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王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A解析:材料体现了鲁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走向瓦解,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君朝贡的信息,诸侯之间的联系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称霸的情况,B项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C项错误。周王一直都没有实现高度集权,D项错误。二、强化历史解释,拨开层层迷雾3.学者曾小华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对“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D解析:这一时期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但在政治制度上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种种痕迹,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如西周时期在分封制下,诸侯只要服从周王调遣,定期朝贡,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王的权力,故选D项。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是内服与外服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未建立君主专制;C项错误,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只是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4.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D解析: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三、感受家国情怀,塑造人生价值5.(2019·遂宁高三诊断)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有积极意义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C解析: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的“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C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答案为C项。考点二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横》问题: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教你读史(1)根据史料一图片中的箭头指向,判断宗法制运行的基础、大小宗的相互关系及西周政权的关系。(2)史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即“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尝试解答:(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1.宗法制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与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2.全方位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一、准确时空定位,谨防迷失方向1.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C解析:重视血缘关系是早期政治制度共同的特点,材料中的“示”把等级秩序与血缘亲疏联系起来,形成了商朝的权力运作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度形成是在西周,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是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结果,故D项错误。2.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查的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C解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此时期为加强诸侯王的权力,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以才授官,从而使依据血缘关系授官的世官制日渐瓦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衰落,C项正确。王公人员主政者的相对减少,并不能说明王公数量大幅减少,A项错误;以才授官的实行加强了诸侯王的权力,B项错误;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逐步形成,D项中“已经成熟”说法错误。二、强化历史解释,拨开层层迷雾3.《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A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故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4.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