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进入导航第1页第二部分导学课堂与素养提升进入导航第2页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进入导航第3页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导航第4页学案3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进入导航第5页进入导航第6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进入导航第7页考点解读活化思维研史料实证,通历史解释,让历史认知更深刻进入导航第8页命题点一历史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史料研读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进入导航第9页读史:史料一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进入导航第10页史料二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读史:史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进入导航第11页■史料运用1.导致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参考答案: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参考答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联)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导航第12页■史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进入导航第13页进入导航第14页命题点二频考概念——“斯大林模式”■史料研读史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进入导航第15页读史:史料一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二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读史:史料二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进入导航第16页■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所设计的工业化途径。参考答案: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进入导航第17页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参考答案:农业集体化。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东西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进入导航第18页■史论归纳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进入导航第19页(2)背景①社会经济结构:苏联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小生产经济占优势。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是其温床。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阶级斗争激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需要;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进入导航第20页(3)特点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4)影响①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进入导航第21页②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进入导航第22页(5)启示①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③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入导航第23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强学科素养,拓历史视野,让素能提升更全面进入导航第24页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进入导航第25页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起义的挑战,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苏俄国内战争与农民暴动有区别,广大农民是站在苏维埃政府一边的,排除B项。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特别是余粮收集制的实行,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故C项错误,D项正确。进入导航第26页[思维升华]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进入导航第27页二、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2.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C进入导航第28页解析:根据所学,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29页[思维升华]教材明确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是1921年3月,但对于结束,课本仅表述为“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这种表述十分模糊,其具体过程是: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随着布哈林在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争论的失败,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1929年,苏联正式宣布停止新经济政策。进入导航第30页随堂训练知能巩固实战高考题,品味经典题,对话高考命题专家进入导航第31页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B进入导航第32页解析: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进入导航第33页2.(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C进入导航第34页解析: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进入导航第35页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析: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进入导航第36页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进入导航第37页解析:“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进入导航第38页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0 从“战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