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杭州学军中学徐勤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关键词: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地理信息的呈现是交叉叠加的,获得知识的过程首先是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对纷繁“无序”信息程序化的抽象过程,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过去是侧重于知识本身的分类角,现在则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高度的概括性,使得我们能从地理概念、原理中演绎出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一般规律性的,也可以是条件性很强的特殊点的。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概念是一种特征,原理是一种规则,是不可以推理的;就象我们不可能从“猪”的概念推理出“人”的概念一样,必须看到“猪”和“人”,才能感觉到两者的差别,然后分别建立起这两个概念。所以设计出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建立概念、理解原理的一种有效途径;经典例子和案例与概念原理之间是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是否建立了地理概念和理解、掌握了地理原理,只有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才能检验。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走路问题”。“某人从某地出发(不考虑地形影响),向正北走20km,然后向正东走20km,再向向正南走20km。问是否会回到出发地点?说明理由。”这类问题的难处是不知从哪里入手思考,其实是概念太隐蔽;如果该题用经线、纬线的基本空间概念,作如下推理,感觉也并不难。按同学们的说法就是“想不到”。第一步:沿“正北”和“正南”走,意味着沿着经线方向走;沿正东走意味着沿纬线方向走。第二步: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个极点,这意味着如果是出发地是南极点,肯定能回到原点(出发地)。第三步:一条纬线是一个整圆,如果向正东走的20km正好是一个(或几个)纬线圈,那么在那么满足这一条下的任何地点出发,都能回到原点(出发地)。在南极或北极附近。小结:经线、纬线这对基本概念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以地轴为参照建立起来的经线、纬线,它不仅仅是确定地球上某地的位置用的,也不单是一个空间概念,它的本质特征昭示了地球的运动特征。所以,地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一种感悟。再如,还有相似概念、原理的类比迁移。2004年6月8日,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天文现象----“金星凌日”(图中大圆是太阳、小黑圆点是金星、虚线是金星的轨迹)。从图中信息可以推断A.地球与金星的公转速度相同B.地球与金星的公转轨道面不是同一个C.金星是地外行星D.“金星凌日”在全球都可以看到本题设置了新的地理情境。所应用的都是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基本特征。首先是要通过文字和图中的信息,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迁移,对“金星凌日”这一现象(概念)作一理解和正确判断。不难发现,“金星凌日”的过程相当于“日全食”的过程;所以可以判断C、D是不对的;如果地球与金星的公转速度相同,金星凌日不会“百年一遇”,而是天天出现或不出现,所以A也不对;如果地球与金星的轨道面相同,此时的太阳、地球和金星成一直线,金星凌日的轨迹就应该通过太阳的中心;所以也可以断定正确选项为B。二、地理概念教学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这是两种不同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他们是解决问题的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命题人员乐意关注的一个点)。比如,气候:它是长时期内的大气物理状况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许多要素上;不同气候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对降水和气温两个要素的一种数学统计;既然是统计,它的数字也就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范围;既然是一个范围,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身要求准确的特点。为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课本中对气候的表述通常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太阳凌始凌终凌甚即给一张某一气候的典型降水和气温统计图,在加上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描述。这就给我们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留下很大的空间;也为我们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可以设计许多不同的问题情境,用来丰满学生对气候理解程度。如上分析,要理解掌握气候的应该扣住三个基本的点:分布的范围、要素统计的数字范围和两种气候的过度带特征。比如对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判读。读某地气温年变化曲及线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下列要求:(1)按下表资料,在左图上绘出气温年变化曲线。(2)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这种气温年变化情况反映该地气候受的影响较突出。(3)该地年降水量1780多毫米。但一般地说,降水量逐月变化趋势是。该地属气候。(4)这个地方位于洲的(国家)。该题目的立意就是在于考查学生对海洋性气候特征的理解,情境是气温和降水的数学统计,设问是对海洋性特征和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的判断。再如:图中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1-4小题: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带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该题有两个地方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降水和温度取值是一个范围,更接近气候的统计,涉及的是气候的内涵部分,是一种归纳。二是4个题目是与气候的关联内容,考查的是气候的外延部分,是一种发散。从试题的内容和能力构成来看,分别涉及了:信息的解读、气候的判断、与气候关联的气候带与气候的分布规律。“中心链拖式组合”的问题涉及方式,一方面可以对知识、原理进行完整的关联,从而可以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来完善思维过程。启示:地理思维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对“城市热力环流”的教学通常存在一个难点:到底什么时候是季风环流?什么时候是城市热力环流?既说是季风气候、又有城市热力环流,该如何界定?如果我们从通过条件的追加来完善知识结构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一种方法、手段。2、在综合分析中拓展深化概念学会关联各要素,追加各种要素在地图上加以综合。综合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通过对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成因分析,将各种影响要素在图上进行叠加,然后进行分析。自然带是在一定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下形成的,由于风带气压带直接影响各地的降水量,因此,在不同纬度水热的组合中,风带气压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荒漠与副热带高压都是一一对应的。洋流是影响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叠加图中可以看出:热城市热力环流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考虑地面差异(人类活动)三圈环流单圈环流季风环流只考虑太阳辐射的差异图3.17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伸展,热带荒漠直逼大陆西岸,中纬度自然带西岸偏高、东侧偏低,都与寒暖流的分布影响有关。此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世界气候的类型、分布和成因,以及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3、从概念的演绎、概念群的建立中培养思维概念群的建立可以通过概念的延伸来实现。通过条件的追加或细化,将一级概念延伸出二级概念、三级概念……;在同一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联系出并列的同级别的概念。条件就象支撑起屋顶的梁,不同的视角就象椽子,不同级别的概念就象叠盖在椽子上的瓦。这样,就通过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级别的概念共同构建起起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群。比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标题,可以分解为“昼夜”、“昼夜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三个级别的概念。三者的逻辑关系是: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必须先理解“昼夜长短”,要掌握“昼夜长短”必须先理解“昼夜”的产生。而“昼夜”又可以从“晨昏线”和“昼弧夜弧”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同时,还可以演绎出与“昼夜长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反之。②太阳直射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③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④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在回归线时,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最大;昼最长(或夜最长)。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晨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为6时(18时)。低纬度;昼夜长短变化小;高纬度,昼夜长短变化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应用应用昼夜昼夜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反射太阳光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昼弧、夜弧昼弧夜弧比例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晨昏线与地轴有一夹角昼弧夜弧长短变化原因原因原因一级概念二级概念三级概念昼夜视角晨昏线视角昼弧夜弧视角条件或原因短”、“昼夜长短变化”想对应的二级、三级概念。从而构建了以昼夜为中心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概念群(如下所示)。显然,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通过概念的演绎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有序化。三、原理教学地理原理体现了一般性规律,它反映了最基本的地理特征;因此,存在着一个需要我们去演绎、挖掘的空间。比如“等值线”原理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1、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深)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此外,还有等太阳辐射总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特殊的等值线图。在判读等值线图时要共同关注的关键点是(1)等值线的延伸方向体现了制约因素的影响;(2)等值线的递变规律体现了主导因素的影响;(3)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数值相同或相差正负一个单位;(4)等值线的疏密、弯曲、闭合等状况等特殊点隐含着地理原理和众多因子的综合作用。2、实例体验,问题感受图例一,如图1所示的信息体现了(1)盐度由近海向外海递增是由于受陆地径流的影响;(2)Q点处弯曲度最大是由于长江、钱塘江的径流大;(3)径流的季节变化会使Q点(2.8盐度值)产生离岸远近的动态变化。图例二,对图2等温线图中,P、Q两点数值大小的判断如下:(1)大致东西走向的等温线是受纬度的影响,代表了总体的温度变化规律。(2)只考虑纬度位置,东西走向的等温线两线之间的温度“应该”是4~8℃之间。(3)受局部因素(如地形地势)的影响,P点偏低,出现“冷”中心;Q点偏高,出现“热”中心。(4)而图中的“等温距”为4℃,所以,P点温度是小于4℃而大于0℃,Q点温度小于12℃而大于8℃。图例三,对图3中等压线M压强大小的判读如下(单位:hpa)(1)与M相邻的等压线有三条,其中两条是1015.0,一条是1017.5。(2)M点满足与1015.0相邻的数值是1012.5、1015.0或1017.5,满足与1017.5相邻的数值是1015.0、1017.5或1020.0。(3)必须两者同时满足的数值是10
本文标题:地理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