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展示考情索引素养链接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9·全国卷Ⅰ[10~11题,8分]2019·全国卷Ⅱ[9~10题,8分]2019·北京卷[4题,4分]2018·全国卷Ⅰ[6~8题,12分]2018·全国卷Ⅲ[6~7题,8分]2017·全国卷Ⅱ[9~11题,12分]1.综合思维:从时空角度综合分析地表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如雅丹地貌等。2.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识记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和分界线的类型及位置。3.地理实践力:动手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地表变得⑤崎岖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①太阳辐射。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②生物使岩石发生③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水、④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⑤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⑥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⑦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⑧堆积下来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⑨和缓。[名师提醒](1)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流水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三、岩石圈物质的循环1.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分):B侵入岩C变质岩D沉积岩E喷出岩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⑤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1.②③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2.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②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形成的,③为黄土高原的沟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④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第2题,由于流水侵蚀,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答案:1.D2.A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这些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造型的代表作(如左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4.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右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3题,珊瑚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而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部分,故来自地幔。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岩石都可以转化为丙,因此丙为重熔再生作用④形成的岩浆,甲为冷却凝固①形成的岩浆岩;乙为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及固结成岩过程②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为高温高压变质作用③下形成的。与珊瑚岩形成直接相关的是①冷却凝固。答案:3.B4.A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完成第5题。5.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解析: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答案:C核心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见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贝加尔湖岩层断裂下陷且还在不断地下陷。图表信息:图中湖泊为南北狭长的形状,由形状可推知该湖泊的成因为岩层断裂下陷集水而成的;湖泊附近的等高线在1000m左右,除湖泊西南部地势较高外,周边较低,说明该湖泊不是堰塞湖,不是河流改道形成的。第二步:思维流程。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图中等高线→整体上南高北低→不符合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试做答案](1)A(2)C一、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名师提醒]岩浆活动: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可在短时间内塑造地表形态,如富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等。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称为变质作用,多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板块。全球共有六大板块,40多个小板块,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如下图所示。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2019·漳州调研)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却能看到“S”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据此,完成第1题。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断裂下陷应为洼地),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而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C(2019·咸阳二模)千层薄饼岩是一种产状水平的、薄层状的石灰岩与泥岩或页岩互层的沉积岩。大陆冲来的泥土掩埋海洋生物,被泥土掩埋下的海洋生物形成石灰岩,泥土经压实固结后形成泥页岩。上述过程彼此反复。在垂直剖面上看,从下到上,一层凸出的石灰岩之后是一层凹进去的泥页岩,又是一层凸出的石灰岩,再是一层凹进去的泥页岩。读新西兰海边的千层岩景观图,完成2~3题。2.千层薄饼岩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未经受的地质作用可能是()A.沉积作用B.侵蚀作用C.地壳的垂直运动D.地壳的水平运动3.千层薄饼岩泥页岩中泥土的来源最有可能是()A.地震之后诱发的泥浆流或洪水等从附近陆地上带来的大量泥土B.海浪从附近陆地上带来的大量泥土C.风力从附近陆地上携带的大量尘土D.地质历史时期冰川从陆地上搬运来的大量泥沙解析:第2题,千层薄饼岩是一种产状水平的、薄层状的石灰岩与泥岩或页岩互层的沉积岩,千层薄饼岩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受了沉积作用,A错。岩层出露地表,经受侵蚀作用,B错。能够看到岩层断面,经受了地壳的垂直运动,C错。未经受的地质作用可能是地壳的水平运动,D对。第3题,大陆冲来的泥土掩埋海洋生物,被泥土掩埋下的海洋生物形成石灰岩,泥土经压实固结后形成泥页岩。千层薄饼岩泥页岩中泥土的来源最有可能是地震之后诱发的泥浆流或洪水等从附近陆地上带来的大量泥土,A对。海浪不能从附近陆地上带来大量泥土,B错。风力从附近陆地上携带的大量尘土、地质历史时期冰川从陆地上搬运来的大量泥沙不是主要原因,C、D错。答案:2.D3.A(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完成4~5题。4.甲板块可能位于()①非洲板块②美洲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太平洋板块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5.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解析:第4题,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为0~700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据此确定正确结论。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处大洋底部的生长边界附近,且海底岩层年龄以乙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据此判断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答案:4.D5.C核心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流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图表信息:小北河在渭河、洛河注入黄河段附近,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摆动范围大。第二步:思维流程。渭河主汛期→河流流量大→携带更多泥沙→入黄河小北干流→小北干流河道宽→渭河河流的流速放慢→渭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水位上升。[试做答案]C一、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典型例子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风力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干旱、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挪威峡湾、北美五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