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①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_________大为流行。②女性服饰:改良后的______受到女性欢迎。中山装旗袍(2)现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___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③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根据自身选择服饰。军装(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合院(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核心论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存在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2)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③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⑤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近代交通业的特点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核心论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有:政府腐败无能、领域狭窄、普及范围小等。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电事业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2)电信事业的发展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______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882年,______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台湾电话(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国人办报:1873年,《____________》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昭文新报2.影视(1)电影①______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2)电视①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1896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______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①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等诸多方式。④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1993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交流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图解历史】1.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及影响3.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精微点拨】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图解历史】1.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2.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知识拓展】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教材补遗】近代报刊分类(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商业报纸①标志:1872年《申报》的创刊。②特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有机结合,尤其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3)政论性报刊①维新运动时期的《时务报》,1896年创办,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②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③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第一卷名《青年杂志》。(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娱乐等专门分工。1884年,中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重点一新旧杂陈与时髦的转身——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现代服饰的变迁【论点】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其变化趋势是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史料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特点史料二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三1902年天津《大公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音yanchi,即美丑),均可。——《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史料解读】(1)史料一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第二幅图反映出断发易服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关键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具有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3)史料三说明择偶观念变化,反映了婚姻自主及中西合璧的婚姻习俗。【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概括分析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试答:(2)根据史料二,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试答:(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史料三中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试答:【提示】(1)①根本原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政治上,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④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3)西方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试答:【提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第23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1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