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第25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01自学——必备知识02研读——热考重点04精练——高效作业03研析——命题动向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4)做出实行____________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建设3.意义(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3)意义:是中国农村_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经济体制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___。(3)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4)原则:___________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5)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活力政企分开(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①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②意义:成为中国____________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意义:增强了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对外开放(3)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3.特点:多层次,____________,点面结合。有重点4.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历史性跨越1.背景(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2)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标志(1)1992年,邓小平发表“____________”。①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②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①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方谈话(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2)坚持以__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2.中共十五大(1997年)(1)确立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5)____________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非公有制公有制3.初步建立(1)确立了以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概念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图解历史】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教材补遗】1.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2.对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设想在现阶段,就农村而言,就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土地制度的正效应已渐减弱,农村中已自发出现土地流转等现象,说明现行单纯以实物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已不再完全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当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我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是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以土地承包合同为依据,以土地收益为基数,以土地使用权作股,变以人划地的集体所有为社区农户的股份共有,再经过公开竞争投包经营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仍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并体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地权均等原则,只是把实物形态的土地均包转变为价值形态的土地均包,把家庭承包制的分配方式和股份分红结合了起来,显然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保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这种思路在制度路径依赖、变迁成本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重点一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演变【解读】图片显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结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1)计划经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中央政府统一计划,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供求情况来自主生产。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二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年钢产量……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2)史料二说明首钢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及特点。解读时注意从“1979年”“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等时间段分别归纳。【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为什么?试答:(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的阶段,说明各阶段的特点。试答:【提示】(1)没有。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2)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扩大企业自主权;产量增加,形成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生产经营体制改革。21世纪以来,实施钢铁生产战略转移;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发展高新产业;注重环境治理。【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试答:【提示】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②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③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2.特点(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发展: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重点二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认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论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史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文选》对外开放的原因、特点史料三【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2)史料二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
本文标题: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2 第25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1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