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概述种群的概念2.说明种群的数量特征1.科学思维——归纳概括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3.社会责任——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的分析,关注人口数量变化读教材、抓双基自主预习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1__________内,2______生物的3______个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4__________或5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称为种群密度,它是种群6________的数量特征。自然区域同种全部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最基本2.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写出上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7__________;②8__________;③9________;④10________;⑤11________;⑥12________。单位时间个体总数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3.年龄组成[连线]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13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2)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正常的14__________→降低害虫15__________。雌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三、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16__________或17______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2.类型[连线]位置状态布局四、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1)适用范围:18______以及活动能力19___、活动范围20___的动物,如昆虫卵、21______、跳蝻等。(2)步骤:22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23________⇒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24________(3)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5____________。植物弱小蚜虫随机个体数平均值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26___,活动范围27___的动物。(2)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28_____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29_____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30_____________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强大标记重捕标记个体数1.判断正误(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2)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4)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解析:选D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A与B项中包括多种生物,C项中还应包括该种生物的成年个体——蛙。3.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A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特征为种群密度。4.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127万,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严格的人口政策B.性别比例失调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解析:选D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作为城市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5.下列不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叙述是()A.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一棵树上蚜虫的集群分布C.水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D.草场上蒲公英的随机分布解析:选A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解疑难、提能力课堂探究探究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探究|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图示及判断技巧(1)类型图示:①统计图②曲线图③柱形图(2)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探究思考|1.为什么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提示]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2.性别比例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提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探究演练|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原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A选项中种群的出生率为20%;若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种群的出生率有可能减小;不能仅根据年龄组成推断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选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大,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探究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核心探究|1.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项目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项目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N=N2N0×N1项目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2.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3.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探究思考|1.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其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为m,那么如何计算该种群的数量(N)?[提示]MN=mn,N=Mnm。|探究演练|3.(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4.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D.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小动物)。|规律方法|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A=ba,得A=aBb。因此分析可知:①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②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课堂小结|网络构建||巩固基础|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三种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基础练、达标练课堂演练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片草原上全部的羊B.一个校园里各种高大的树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D.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解析:选D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A、B、C三项中都包括了许多物种,不能叫做一个种群。2.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解析:选B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选项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C选项描述的是鲫鱼的出生率;D选项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3.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解析:选C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