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知识整合一、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关系说明:由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图可知,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大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气候的不同是形成各个不同自然带的基础。但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学以致用1】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第(1)题,以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成因。读图可知,②地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其年降水量为200~400mm,其东、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其西边为温带荒漠,②地的植被应为草原,故A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为南方地区宽,北方地区窄,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南方地区同时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而北方地区只受东南季风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1)A(2)D二、雪线的影响因素分析雪线指的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1.气候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由于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变化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也密切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2.地貌因素从坡度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从坡向上看,海拔相同的地点,向阳坡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阴坡反之。3.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雪线向更高海拔地区推进。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加,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了气候变干,致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4.另外,必须明确,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学以致用2】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7月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2)图中①②两地之间的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C.针阔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解析:(1)由图可知,该山地南坡温度高于同海拔的北坡,说明南坡为阳坡;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为迎风坡。(2)①②两地之间的地区位于雪线之下,其分布最广的植被应该为高寒荒漠。答案:(1)D(2)B三、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非地带性和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的具体表现。地带性是指自然带沿某一个方向延伸和按某一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如湖沼、绿洲的分布,都不具有地带性,呈现为局部特殊的非地带性规律。1.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典例海陆分布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地形起伏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荒漠非地带性因素典例局部环流和洋流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到60°N以北,是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局部水分变化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非地带性因素典例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局部地热异常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人为作用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2.几种主要的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及成因主要的非地带性现象分布成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纬60°附近缺少大陆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主要的非地带性现象分布成因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大陆东、西岸的洋流性质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3.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的关系(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鲜明。(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从整体上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3)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例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两者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4.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分布成因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植被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热带草原带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分布成因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①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③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④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分布成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发生在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沿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欧洲西北部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学以致用3】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1)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2)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也是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答案:(1)D(2)C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地理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知识整合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