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第二节传记阅读各题型解答方法二、归纳概括题3题型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1概括传主特点专题微评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弄清传主身份、分析传主品质1.身份(1)科学家(学术观点、理论著作、科研实践、国家集体、人才培养、关心后辈、家国情怀)。(2)教育家(教育观念、教学成果、教育实践、思想品质、师生关系、人才培养、家国情怀)。(3)军事家(军事观点、军事理论、军事才能、军事实践、指挥作战、人才培养、勇气谋略、家国情怀)。(4)文学家(文学观念、创作思想、文学成果、关注内容、人文情怀、关心后辈、家国情怀)。专题微评2.品质术语(1)勤奋好学、发奋读书、认真细致、善于思考、讲究方法。(2)坚持不懈、没有放弃、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勇敢果决。(3)严谨治学、崇尚科学、独特的思维、个性。(4)敢于重新选择、敢为天下先、创新、打破常规、善于合作、勇于实践、善于发现、努力探索、敢于质疑。(5)思想超前、反对权威、坚持个性(原则)、追求真理、坚守信念、意志坚定、恪守标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真诚正直、善良友爱、善于反思、刻苦学习、擅长沟通、不安现状。示例及标志:(2016·全国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常见设问方式:(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1.(2019·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却戒不起烟——买盒鸦片1毛钱,戒烟一个月不能工作,没饭吃。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今日看易经》。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稚丹,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现代文。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简析任继愈身上体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此题先明确精神品质,然后用事实解说就可。答案①爱国报国热情。抗战时随校南迁,他目睹中国灾难深重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使他“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②甘为人梯,埋头文献整理工作。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因而甘心埋头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③不避繁难,亲力亲为。他组织和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有时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分典主编。④淡泊名利,不计报酬。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后来国家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给他一张补助卡,他始终没取过一分钱。⑤治学严谨,不急功近利。出版方急于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任老当机立断,坚持返工重审。⑥不畏强权,坚持学术观点。“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大为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微点2概括传主人生阶段专题微评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④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⑤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专题微评示例及标志:(2016·全国卷Ⅱ)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1)题干中有“如何”“形成”“成为”“心得”“事迹”等字样。(2)在辨别时学会转换问法,如“如何形成”可以变换为“经历了哪些事件形成的”。常见设问方式:(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介绍)×××的?1.(2019·湖南省永州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转学到了重庆的南开中学。当时的南开中学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学校,国民党很多高官的子女都在那儿上学,常常用汽车接送。那时候的汽油是非常贵重的。于是,热血愤激的汤一介和同学张岂之、宁可拍案而起,办了一期壁报《一滴汽油一滴血》,抨击这一现象,但是学校训导长对他们毫不客气,“不让我们办了,而且说再闹就开除我们”。1945年1月,为准备考大学,汤一介回到了昆明。当时,由于妹妹的病逝,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少年汤一介开始独立思考一些人生问题,《论死》《论善》《论生的意义》等一些展露他哲学家天赋的文章就出来了。第二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求学时期,“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个哲学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1981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开课,他将《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一课修改成《郭象与魏晋玄学》,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这些问题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哲学思想的解放;在由《早期道教史》一课修改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汤一介大胆提出,必须把“宗教”和“迷信”区别开来,要肯定“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而这些探讨,均是此前的道教研究很少讨论到的,汤一介以他敏锐的哲学家的眼光,开新时期哲学研究风气之先。汤一介开创性地提出做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他必须肩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探讨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于是,汤一介在讲课的同时办中国文化书院函授班,一招生就是12000人。耄耋之年的汤一介的最后心愿是“把《儒藏》做好,把中国解释学做出点眉目来”。要集中华文化精髓之大成,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创建中国解释学,是要参照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注释经典的要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其意义则在以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语境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即古为今用。“如果只有收藏,没有开发,则传统文化会一直束之高阁;但如果只有开发,而没有收藏,则传统文化会陷于贫瘠。”对这个明清两代均有学者提出而终未成行的浩繁无比的工作,汤一介唯一担心和希望的是,他要努力等到编撰工程完成的那一天。【相关链接】汤一介(1927—2014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哲学研究史上不可不读的著作。虽然有数次机会留在国外一流大学任教,薪酬、环境都要比国内好得多,他都放弃了,对于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责任”。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13-2-2 归纳概括题3题型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