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二、文言虚词微镜头·大讲堂微技巧·大能量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1文言虚词专题微评1.代词(1题)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文言文中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义。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几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小题微练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代词,并加以解释。(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4)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其:他,代指蔺相如。之:它,代指木。然:这样。其:那,代做法。之:这。何:什么。(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6)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何:为什么。焉:哪里。若:你。若属:你们。乃:你,你的。专题微评2.介词(2题)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的成分。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对介词的考查,有时是辨析介词与非介词的区别。小题微练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介词,并加以解释。(1)请以剑舞。(《鸿门宴》)(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以:用,引进动作的工具。以:凭。于:在。以:因为。第一个“于”:从,引进处所,表所从。第二个“于”:比,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比,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于:表被动,被。与:替,给。因:通过,经由。专题微评3.副词(3题)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别的副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则”等。对副词的考查,同样包括区分副词与非副词的区别。小题微练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副词,并加以解释。(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2)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4)精思附会,十年乃成。(《张衡传》)其: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乃:可译为“于是”“就”等。乃:相当于“才,刚刚”。(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8)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乃:可译为“却”“竟(然)”。则: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何: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且:相当于“将”“将要”。专题微评4.连词(4题)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对连词的考查主要是辨析连词与介词、副词的区别。小题微练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连词,并加以解释。(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2)作《师说》以贻之。(《师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以:表修饰。以:表目的,来。而: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而: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与: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相当于连词“和”。而:表承接。因: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则:可译为“就”“便”。且:表让步,可译为“尚且”。专题微评5.助词(5题)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乎、也、之”等。高考主要考查助词与非助词的区别以及同为助词时的细微区别。小题微练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助词,并加以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也: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之: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凑足音节之用,不译。所:放在动词前(所+动),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主、宾、定语。所存在的(地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8)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与: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第三个为: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语气,可译为“呢”。者: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可译为“……的人”。焉:语气助词,陈述语气,可不译。1.(2019·莆田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贾逵,真定藁城人。隶①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②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③,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④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⑤,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⑥山。既定,贼至,逵麾⑦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⑧青请罪,青拊⑨其.背劳⑩谢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⑪公私遗坠,固辞。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⑫窃金宝,独逵无所犯。迁嘉州刺史。【知识点助记】①隶:附属,隶属。②从:随行,跟随。③陈:战阵,行列。名词用作动词,摆开阵势。④时:当时,这时,那时。⑤衄:损伤,挫败。⑥趋:奔赴,趋向。⑦麾:指挥,下命令行动。⑧诣:造访,到。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之称。⑨拊:拍。⑩劳:慰劳(辛苦的人)。⑪括:搜罗。⑫匿:隐藏,不让人知道。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战于.归仁驿______________(2)不待令而.举者斩______________(3)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青拊其.背劳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______________介词,在顺承连词,就助词,和“部”构成所字结构代词,他的/代词,他介词,把【参考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跟随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就行动的斩首!”当时左将孙节在战斗中死去,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私下想到所率领的部队多次受困容易挫败,按照兵法,首先占据高处的就取得胜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敌人乘胜先登上高处,我们就要失败。当天就带兵朝山上进发。安定下来之后,敌人来到,贾逵指挥士兵奔驰下山,持着剑大声呼喊,把贼军截成两段。贼军首尾不能相救,于是溃败。贾逵到狄青处请罪,狄青拍着他的肩背慰劳感谢他。邕州城空,狄青让贾逵入城搜罗公家和私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贾逵坚决拒绝。这时,将校大多以搜刮隐藏的东西为名盗窃金银财宝,唯有贾逵秋毫无犯。升为嘉州刺史。2.(2019·江西省八校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①补官。绍兴五年廷试②,言孝弟③动上心,擢④进士第二人,授⑤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⑥,中未尝与之.狎⑦,见则揖⑧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⑨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⑩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⑪,抑⑫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⑬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知识点助记】①荫:封建时代,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②廷试: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③孝弟:亦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④擢:登,及。⑤授:任命。⑥亲幸:受到帝王宠爱的人。⑦狎:亲近,接近。⑧揖:拱手行礼。⑨徙:调动官职。⑩阴:暗中,暗地里。⑪瑞:征兆。⑫抑:按,向下压。⑬治世:太平盛世。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初以.族祖荫补官______________(2)中未尝与之.狎______________(3)见则揖而.退______________(4)官吏请以.闻______________(5)治世之.瑞______________介词,因代词,他顺承连词,接着介词,把结构助词,的【参考译文】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把这件事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暗中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例: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并序》)(3)通“呵”,译为“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3.【乎】(1)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2)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4.【乃】(1)作副词①表顺承,译为“就”。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条件,译为“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④表示对事物范围的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8-2-2 文言虚词 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