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春林博士、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提纲一、教学策略概述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四、主要教学策略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参考文献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周军.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一、教学策略概述(一)策略的含义策略(strategy)一词源于军事术语,最初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特别是对用兵方法的权谋、权变。策略的现代用法,一般指为实现某个目的而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它包含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灵活机动地使用方法和手段的含义。(二)教学策略的含义1.关于教学策略含义的几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的总和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张春兴,1998)。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李康,1994)。(2)教学策略是教学观念或原则的体现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时俊卿,1995)。(3)教学策略是对教学过程的谋划或系统决策张大均(1997)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包含以下三层含义:(1)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确定或选择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任务之一。(2)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3)教学策略既有观念驱动的功能,也有实践操作功能。李晓文,王莹(2000)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在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上,它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其特征是(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教学策略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是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的反映。它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个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规则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周军(2003)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该定义包含有以下含义:(1)教学策略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但不是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简单堆积和罗列。教学策略含有意识的成分,它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的明智的选择。(2)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又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调控。(3)教学策略以学习策略为基础,它既包括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调控,又包括对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的调控。(三)教学策略的特征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教学策略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规定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确定的两个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构成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步骤、媒介、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加以综合考虑,组成最佳的教学实施措施;为发挥教学策略的整合功能,将具体的教学方式、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建构。3.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参照执行的具体方案。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实用性。4.灵活性一是指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将教学方法、媒介和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以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指在运用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问题时,应随着教学情境(目标、内容、对象等)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5.层次性教学策略既包含具体的教学方法、媒介、程序和步骤等;又包含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略,将教学中的方法、程序、步骤等提高到策略性认识的水平。(四)教学策略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开始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知特征。研究者认识到,产生有效教学的关键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教师头脑中内隐的认知框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能力和调节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情境,如何理解这些情境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对教学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动态的、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做出有效的决策。教学策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策略是一种警示和宣言,是向盲目教学活动提出的警示,向教书匠告别、向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迈进的宣言。(一)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metacognition)最早是Flavell,J.H.于1976提出来的。他认为,元认知就是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负责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协调。元认知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评估认知过程中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所选策略的效率,并改变策略以提高认知效果。元认知发挥着信息加工的执行控制功能。二、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元认知(二)元认知的结构1.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有关个人作为认知者的知识。这其中包括,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②有关任务的知识。关于认知材料,主体应认识到,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会影响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此外,主体应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其要求也不同。③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等等。2.元认知监控元认知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其作用是:①计划。即根据特定的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测其有效性。②监视。即在认知活动的进行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效果。③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三、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策略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一)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加涅的“九段教学法”教学事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1.引起注意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2.告诉目标激活监控程序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相关知识进入工作记忆4.呈现刺激材料形成选择性知觉5.提供学习指导进行语义编码6.诱发学习表现激活反应组织7.提供反馈建立强化8.评价表现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9.促进记忆和迁移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动机理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贝尔理论的缺陷:否认发现学习两种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肯普模型”: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导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了解优先条件和约束条件)修改修改总评性评价形结价性成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史密斯——雷根模型: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分析编制测验项目组织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传递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选择策略)管理策略设计(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编写与制作教学材料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修改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或确认某一问题,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务。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四、主要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法(集体、个体、小组协作)1.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1.1课堂讨论的优缺点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难于组织;效果难把握;过程难控制。优点缺点课堂讨论请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使用课堂讨论方式,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怎样组织课堂讨论的经验、缺乏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素质、没有组织课堂讨论的兴趣和愿望、不相信课堂讨论的作用、缺乏民主态度。(一)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2.2提出目的与明确要求提出讨论的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1)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容,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不能作为讨论主题。(2)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3)主题是适合讨论的。3.3创设适宜讨论的环境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至关重要。具体做法:1.对学生进行分组。5-8人一组为宜。2.采用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3.创设支持性环境。“民主而非权威式的指导讨论”。4.表现出欣赏、赞许的态度。4.4适时引导具体要求1.确保主题探讨顺利进行,不钻牛角尖。2.灵活转换主题。3.鼓励参与或关注。4.给予点拨或指导,重新激活讨论。5.适时做简短小结,达成共识。5.5科学结束具体做法1.归纳。2.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3.使得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疏理。4.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讨论的联系。5.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觉得讨论有意义。2.提问策略2.1提问的目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毫无生气或活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改善。提问的目的1.鼓励思考、理解教学内容的价值。2.诊断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3.复习、巩固与强化已学习的知识。4.管理性目的。5.鼓励学生参与。2.2选择恰当的问题选择问题的类型:内容性问题,过程性问题。选择问题的难度:好的问题是学生感到有能力回答的,有兴趣回答的,准备问答的,因而也会去主动回答。提出的问题,应该3/4的学生能够回答。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问题关键概念、问题表述。避免提是与否的问题,及分析含量低、猜测成分大的问题2.3正确叫答具体做法:(1)留下等候时。低水平问题为3~4秒,高水平问题为15秒。(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3)给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4)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具体做法:(1)学生回答问题后与教师给予评价之间,应留下2秒时间,使学生进行一些补充说明。(2)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馈。(3)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性反馈。(4)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做出不同反馈。2.4有效反馈2.5采取支持性措施首先,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其次,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或教学方向,教师通过暗示、提醒、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的回答围绕问题,指向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要轻易中断他们的回答。再次,在学生回答时通过
本文标题:大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