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水平测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A.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答案A答案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生物进化的快慢B.变异出现在环境变化前还是后C.外界环境是否有变化D.生物是否会产生变异答案B答案解析达尔文认为,环境变化前生物就有变异,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选择;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产生变异,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物种一定要发生变异。解析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A答案解析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是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或发生隐性突变等,A错误。解析4.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答案A答案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要形成新物种,D错误。解析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两个生物属于同一物种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因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属于同一物种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D.没有隔离就一定不会形成新的物种答案D答案解析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两个生物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存在生殖隔离,没有隔离就一定不会形成新的物种,D正确。解析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个体遗传物质的改变B.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C.生物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解析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解析答案A答案7.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该兔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中为60%、在雄兔中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不同答案B答案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亲代中,雌兔F=60%,f=40%,雄兔F=40%,f=60%,因此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FF∶Ff∶ff=(60%×40%)∶(60%×60%+40%×40%)∶(40%×60%)=24%∶52%∶24%,B正确;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为F=24%+(1/2)×52%=50%,f=50%,因此子代中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雄兔中相同,均为50%,C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同一种群中雌雄个体进化方向相同,D错误。解析8.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答案C答案解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则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若种群1和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原物种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解析9.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答案解析一个物种包括多个种群,①错误;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②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④错误。解析10.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A.基因突变和重组B.自然选择C.共同进化D.地理隔离答案C答案解析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都是因为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而来的,C正确;基因突变和重组只是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地理隔离只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可能条件,A、B、D错误。解析11.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B答案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A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同时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均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错误。解析12.下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这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和b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者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答案解析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标志,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c就不存在地理隔离了,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是因为b、c本身基因库不同,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正确。解析13.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答案D答案解析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进化,A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发展,B错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除了通过生存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等,C错误;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旦一个物种灭绝,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生物的生存和进化,D正确。解析14.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答案D答案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互相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解析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B.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存在地理隔离,但仍是同一物种答案D答案解析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的地理隔离未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英国灰色桦尺蠖变成黑色桦尺蠖,二者仍是同一物种,B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是总在不断变化,物种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黑种人和黄种人是同一物种,D正确。解析1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答案解析亲代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则亲代中Aa个体占48%。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16%+48%×1/2=40%,a的基因频率=1-40%=6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2=16%,Aa个体百分比=2×A%×a%=2×40%×60%=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故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不变,A基因频率不变。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个体百分比=48%×1/2=24%,A的基因频率=28%+24%×1/2=40%,故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增大,A基因频率不变。解析17.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C答案解析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即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保留有利个体,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即自然选择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形成不同的类型,D正确。解析18.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答案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A正确,B、D错误;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C错误。解析19.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C答案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
本文标题:2020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水平测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