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点突破熟知高考怎么考学案1概括分析传记人物两大考点考点解读考点1概括分析传主生平经历、事迹贡献传主的生平经历、事迹贡献,是传记材料的主体,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看传记文章交代了传主的哪些经历、事迹和贡献,然后再进行归纳概括。真题对接(201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综观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记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事迹。逐段分析时,要注意捕捉那些关键语句。如第一段中的“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第五段中的“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第六段中的“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等等。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即可。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意思答对即可)解题指津把握传主信息根据类型梳理自传一般是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总结经验教训,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生经历。评传用第三人称来写,这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生平的重大事件,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概括这类传记时,要注意作者评价的内容,这往往是答题的要点。理清基本事实事件是传记文的主体,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事件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阅读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进而把握传主的主要事迹。分析重点事件传记一般会围绕某一中心选取传主的几件事来重点叙述,这些事件往往反映出传主的品质、精神,应予以关注。明确情感态度(1)传主对事件的情感态度,可通过分析传主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来把握。(2)他人的情感态度,作者往往通过传主与他人对同一件事态度的反差来衬托传主。(3)作者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议论性语句中。通过对议论内容的分析概括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括。”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身上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1927年1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1937年,安作璋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家庭转到乡下私塾读书。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1944年秋,安作璋流亡辗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安作璋说:“这段艰苦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1947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张维华、栾调甫、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献,四易寒暑竟有7个假期没有回家。1951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年再版。当时,他年仅28岁。1959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年再版。“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安作璋说,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他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1980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安作璋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部论文集分别命名为《学史集》《学史集续集》,他说:“历史是一座宝库,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能窥其门径,而升堂入室更不容易,因此本书题名曰《学史集》。”《文摘报》原主编肖黎回忆说:“先生每次寄来稿件时都要附上一段话,说虽然已经认真地思考才下笔,完稿后依然不太满意,如可用,希望能予以修改,文章长短由我确定,不必再商量。作为老先生,他总是这样平等待人,替别人着想,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安作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有人请他传授一些治史秘诀,他说:“我没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安作璋本人就是“三勤”的典范。他从大学读书时到如今午夜之前都极少休息,有时躺下后仍在思考问题,一旦有所发现,立即笔之于书,到了寝不安席的地步。除了“三勤”,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博与专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说:“所谓渊博,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但对其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来说,不但要精通,还要扩而大之,凡是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知识都应该通晓。同时,我们又可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即变无限为有限,然后再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这里所谓有限的知识,就是‘专’的问题。”曾有人问安先生:“一个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安先生把史德摆在突出位置,以历史学家的严谨眼光来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历史得失,丝毫不去迎合某些人物传记中泛滥的媚俗倾向。“道德学问”是安作璋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经常给学生讲:人无论干哪一行,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做人这个前提条件和根本问题。下午的阳光柔和地映照着安作璋先生慈祥的面孔,先生家客厅悬挂着一副济南名士徐北文题赠的对联:“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正是先生“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安先生说自己取得成功得益于“勤于读书”,请简要梳理概括安先生的读书求学经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域,安先生读书求学经历从小学开始大致到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当老师这一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归纳即可。答案:①小学在家乡就读;②家乡沦陷后拒绝读日本人办的学校,回到乡下读私塾,学习中国传统史学经典;③高中就读于山东第二临时中学;④大学在齐鲁大学的名师门下学习,确立此后一生的研究方向。考点2概括分析传主形象考点解读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对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它包括概括或者分析传主形象的特点、个性或品质,概括分析传主个性的形成原因。真题对接(2014·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考点突破1 概括分析传记人物两大考点课件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