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讲知识回扣,构建学科素养考情·分析预测年份试卷作者及朝代题目和题材体裁考点题型及分值2019全国卷Ⅰ陈与义(宋)《题许道宁画》题画诗五言律诗①理解诗句意思及艺术手法;②赏析诗句。1客观题(4选1,3分)+1主观题(6分)全国卷Ⅱ杜荀鹤(唐)《投长沙裴侍郎》投赠诗七言律诗①理解诗句意思;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结构安排。全国卷Ⅲ刘禹锡(宋)《插田歌(节选)》即事抒情五言古诗①理解诗句意思及艺术手法;②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2018全国卷Ⅰ李贺(唐)《野歌》即景抒情七言古诗①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②诗歌结构,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1客观题(4选1,3分)+1主观题(6分)全国卷Ⅱ陆游(宋)《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即事抒怀七言古诗①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②鉴赏诗歌的意象和作用。全国卷Ⅲ王建(唐)《精卫词》咏物抒怀七律①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②评价诗歌作者观点态度。2017全国卷Ⅰ欧阳修(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即事抒情七律诗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1客观题(5选2,5分)+1主观题(6分)全国卷Ⅱ苏轼(宋)《送子由使契丹》送别诗七律诗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全国卷Ⅲ白居易(唐)《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十二》即事抒情七律诗①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预测】2017-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分析特点如下:1.题型变化:相较于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2018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分值方面的变化是由原来的11分降为9分,2019年与2018年保持一致。在题型方面的最大变化就是14题,由2017年的“5选2”变为“4选1”。15题简答题,无题型变化。2.选材特点: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从题材上看,涉及题画诗、田园诗、咏物诗、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名家名篇相当多,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2018年全国卷Ⅰ、Ⅱ的选材都是七言古诗,2018-2019年全国卷Ⅲ是乐府诗,而且2018年全国卷Ⅱ,2019年全国卷Ⅲ都是节选部分,改变了以往古代诗歌阅读题多考查律诗的传统。3.考点分布:2019年全国卷3套试题,考点覆盖面广,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情感,其中分析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是高频考点。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要全面备考,切忌猜题押宝。另外,2018年全国卷Ⅰ、卷Ⅲ,2019年全国卷Ⅲ又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基础·知识回扣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表明诗歌的题材。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二、把握意象的内涵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3.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业,或抒怀才不遇之情,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原文展示](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真题·阅读模板[随文解读]1.从诗歌的标题看,这首诗是诗人为“醉”中所写的草书而作的“跋”,是补充交代创作的缘由、目的之类的文字。2.陆游作此诗时52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诗人精通书法,尤其擅长草书。诗人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宛如临阵杀敌,蓄势、疾书、书成的整个过程,其踌躇满志的神情,分明表现了其报国杀敌的壮志和高昂的爱国热情。3.①抓关键字:诗歌的题目中有“醉”字,诗中两处有“酒”字,再加上“无路空峥嵘”五字,可知诗人借“酒”浇“报国无门”之愁。②抓情、景、事:诗中写诗人胸藏五兵,却“无路空峥嵘”,只好以酒为旗,以笔刀为槊,在纸上一番“从天而降”“烛光相射”“驰骋纵横”后,才感觉到痛快。③抓尾联:诗歌的尾联,写诗人在纸上一番“草书”之后,重新把酒临视,顿感有“温酒斩华雄”的痛快,似乎看到了大宋的疆域不再有烽火狼烟。这恰恰反衬了诗人的痛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精准解题品悟]解析D.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飞纵横”的是作者手中的巨笔,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陆游精行草和楷书,但书名为诗名所掩。在诗歌创作中写到草书时,他总是难以抑制地将其与自己的抗敌热情结合起来,本诗亦是如此。当书写者化身为战士,手中的笔自然就是武器,提升作者豪气、促使作者进入创作状态的酒,自然就是旗鼓,这是“酒”第一次出现,在它的作用下,作者积蓄的气势,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一、(2019·安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迁移巩固落实][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故答案为B。答案B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答案(1)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2)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3)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二、(2019·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石柜阁(节选)杜甫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注]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B.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知识回扣,构建学科素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240 .html